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劳动合同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关系、订立劳动合同时,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特别约定的供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互相考察的期间。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以较低风险相互考察对方的一种手段。在试用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劳动者则考察用人单位介绍的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宋晓玲 《金卡工程》2009,13(8):116-116
劳动适用期是企业与员工相互考察、熟悉的劳动用工过程,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违反法律法规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出现一系列的劳动违法现象。出现违法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应积极采用多种管理措施防范违法现象产生,如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制订详尽完备的试用期录用条件等。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关系结束后,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继续缴费的义务.如果此时用人单位由于疏忽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减员而继续为劳动者缴费,能否要求征缴机构退还该缴费或者要求劳动者退还这部分社保费?如果劳动者不退还,能否在拟支付给劳动者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加...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员招聘工作与企业息息相关,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员工的要求也越高。如企业对人才聘用工作不重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录用新员工时,需要对人员招聘及试用期考核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录用到最适合公司发展和业务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企业积累的人员招聘和试用期考核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了采取主动招聘方式、改善初次筛选方式、多元化招聘方式、招聘人员专业化、强化试用期考核这五个解决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和思考,推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不少餐饮服务企业抓住农民工急切找工作的心理,常在“试用期”上耍花招。即,不适当地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在试用期快结束时又找借口把员工辞退,有的甚至不付工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为互相了解而约定的一定期限。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正是为了防止有的用人单位钻试用期的空子,在签订合同时随意延长试用期的现象发生。劳动保障部又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劳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均受到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如果违反第十条规定而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将受到"惩罚",其立法目的在于对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确定而导致劳动者利益受损行为予以的惩罚。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保障》2014,(1):60-60
主持人:劳动者失业后依法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自何时开始发放失业保险金?例如,某劳动者于2013年9月15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支付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出具了解除劳动合同证明;2013年9月26日,用人单位以解除劳动关系为由,办理了社会保险减员手续;该劳动者于2013年10月12日到相关机构办理了失业保险登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从2015年11月起支付失业保险金是否正确?该劳动者应从何时开始享受失业保险金?  相似文献   

8.
案例 张丽于1995年因病到医院作肾切除手术。术后恢复健康。1999年6月初,张丽到某销售公司应聘业务员一职。初试合格后,公司组织到医院进行常规体检,体检结论为“健康”。7月,公司组织张丽等人员进行培训。8月,张丽正式到该销售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为3年(自1999年8月1日至2002年7月31日);工种:业务;试用期:6个月。12月初,销售公司得知张丽一肾摘除,认为不符合本公司录用条件,而且是在合同试用期,就于12月底单方解除了与张丽的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介《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实施,将会给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至于整个经营管理方面带来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用人单位在筹备期间不具有法定主体资格,不具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事实上也无法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在成立以后,即便想为筹备期间的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也难以为社保机构所接收。那么用人单位在设立期间"雇佣"的劳动者就没有社会保险权利吗?应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11.
《安徽农村金融》2006,(8):65-65
1、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2号)。该通知明确指出,要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并在签订劳动合同后的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手续。劳动合同的内容应符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需确定试用期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并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概莫能外。《劳动合同法》要求以劳动合同的形式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而劳动规章制度是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基础,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必须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就是劳动者,根据我国《劳动法》有关规定,即使在试用期劳动关系双方也应该签订合同,而且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求职者来说,“零工资”就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一旦出现问题,非常不利于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步上升,曾经用人单位拍脑门就决定辞退或违法用工等行为,现在经常会上升到法律、仲裁的层面,这也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制度和管理上要不断完善,才能规避劳动风险。  相似文献   

15.
徐晶 《金卡工程》2009,13(10):93-94
如何确定劳动法的主体和适用范围,是劳动法在立法和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层次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直接影响到劳动法的适用.本文从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确认出发,探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概念.分析我国当前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认为应当按照事实的雇佣劳动关系情况扩大内涵的理解,通过"行为标准",引入实际劳动行为的方法对单位及劳动者进行界定,适当调整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财会学习》2007,(9):79-79
以下内容是根据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等法律规定整理而成.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0种情形 (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8种情形:  相似文献   

17.
“逆向劳务派遣”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一直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相反,用人单位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协议后,要求劳动者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再让劳动者以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员工的身份在其原岗位工作。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逆向劳务派遣”。本文认为,逆向劳务派遣违反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侵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应为无效。  相似文献   

18.
案例李某在某安装公司从事安装卷帘门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书》,合同期限自2008年11月6日至2010年11月6日止。2010年10月7日,李某在工作期间不慎被卷帘门砸伤。李某于2010年10月7日受伤后再未回该安装公司工作,但该安装公司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按月支付给李某780元生活补助费。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对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工会的劳动者权益维护责任等方面有了较明显的变化。银行作为用工单位,有必要对本法予以清晰的把握。本文试图通过对劳动合同法中新规定、新制度的解析,明晰法条应有之义,提供相关工作改进之思路。  相似文献   

20.
案例李某自2006年1月1日起入职某公司工作,2013年3月31日因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期间,公司未安排年休假,李某实际也未休年休假。李某2013年11月向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未休年休假工资待遇。用人单位认为,单位虽然未安排职工年休,但因年休假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项规定的休息休假争议,年休假待遇属于福利待遇,应受1年仲裁时效的限制。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规定,年休假通常不跨年度安排。故李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