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2017年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3 050万hm2,而水稻在整个粮食作物的产量中也是占到了45%的比重。当前在很多农业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的地区,水稻的产量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强化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水稻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性,对于实现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加强水稻种植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现阶段水稻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论述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水稻是十分常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保证水稻种植的效益就是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从水稻栽培技术入手,分别对科学育种提升水稻产量、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增强病虫害防治力度三个方面入手,仔细阐述了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湖南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其水稻熟制选择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该文通过对湘北、湘中、湘南3 个湖南水稻主产区熟制选择现状进行调查,并从水稻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及栽培技术几个方面对农户水稻 种植模式现状和影响其改种意愿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种植单季稻相比,种植双季 稻年产量、现金收入较高,但由于其资金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也较高,其产投比、利润率均低于单季稻。 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户由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熟制选择意愿趋势明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稳定 双季稻区双季稻种植比例,保障粮食安全的系列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加强农业补贴 力度、政策引导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增加农户种粮收益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水稻占有重要位置,对提高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国家目前已有的水稻栽培技术来看,水稻栽培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加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至关重要。本文以下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对其实际应用展开探析,旨在实现水稻种植优质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刘仕华 《山西农经》2017,(21):84-84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作物、农产品产量低的问题,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本文对水稻栽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帮助我国广大农业种植户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进一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经作者在基层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的多年经验,总结出比较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一套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措施,包括栽培技术、田间配套措施,以及适时收获等技术并逐步推广开来.通过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技术应用,增强了当地农户种植水稻技术的科学含量,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30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而受到关注。80年代初,藤原长作、原正市等日本水稻专家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效益,使水稻一跃成为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9年开始,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组织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不断推广。1991年,这项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湖南省得到成功应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在全国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请示,使这项技术逐步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区推广。在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有所创新,使这项栽培技术日臻完善,并成为我国水稻增产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粮食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增加水稻的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广水稻高产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种植业的良性发展。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内容。论述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手段,提升水稻产量与质量的措施,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截至201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3 050万hm2,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5%。从中国目前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装备来看,种植环境较差,导致许多地区的稻米产量相对较低。分析了优质水稻的栽培情况,以及我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位居首位。保证水稻产量,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有很大帮助。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经历的3个重要历程,指出了我国水稻育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水稻的栽培中,农业技术手段的创新也同样重要.本文对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展开讨论,从水稻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出发,提出了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的玉米年产量和种植面积都仅次于水稻,玉米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玉米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限制了玉米种植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途径,其中包括: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玉米生长栽培技术推广;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量也比较大。粮食作物要想获得更大的产量,必须有超前的技术和科学的种植方法,这是丰产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背景下,国家对水稻种植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稻种植技术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广西水稻种植技术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广西水稻种植技术虽然采取了机械化的生产,但是在种植技术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问题,仍需在原有的种植技术上不断创新与改进。本文简单阐述了目前广西水稻种植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尽管我国水稻栽培的试验单位已经有了很高的产量,但在实际的田间却很难达到如此高的产量,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本文就将针对我国水稻栽培的现状,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作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是我国优质粳稻主产区。近代东北地区水稻从无到有,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东北地区水稻是在清朝持续长达200多年封禁之后,在关内移民为主的旱田农业开发基础之上,由拥有寒地稻作经验的朝鲜移民移居东北过程中传入并主要由其直接耕作的。同时因水稻也是日本在东北地区重点投资经营的作物,其传入过程突显着复杂的政治、社会、民族等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传统东北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层揭示我国东北地区农业近代化的特色,将我国朝鲜族形成问题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植过程中特别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无法保障产量及品质,为此就需要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水稻受到农药的破坏和污染。目前,水稻种植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士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对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议杂交水稻水直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的水稻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能够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和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论述了水稻水直播栽培模式和相关栽培技术,为水稻水直播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一直是基础产业,只有保障了农业生产,其他行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想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推广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我国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水稻种植的推广。分析了水稻推广过程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最基本的农作物之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工作之一。现今我国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我国水稻的种植产量的。如何解决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了。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常见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