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它是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力军。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和就业环境影响,要想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需要提升非农就业能力,转变非农就业思维定势和方向,探索经济改革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非农就业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民工欠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农民工目前是建筑、采掘和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主体,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非农产业各个领域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学者探讨的论题。本文通过探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现状和成因,从法律角度提出关于这些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返乡就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对于农民增收、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考察了当前形势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现状和特点,最后对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本身对农民工来说就是一种保障,只有就业了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来源,保障改善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解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工充分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强经济基础,使当地政府有足够多的财力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民就业有促进作用,就业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蓉 《农业经济》2012,(2):86-87
平等就业权是民主法治社会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权的本质要求,是宪法平等权的合理延伸.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就业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平等权的权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入手,在不否定户籍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保障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已经成为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为此,笔者提出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势和作用,持续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和谐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8.
理性认识和发展服务业对于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经济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分析、就业弹性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方法对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各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服务业整体及内部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均衡,传统服务业就业吸纳力弱且存在隐性失业,新兴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但人员短缺。因此,新疆要高质量发展服务业、提高其竞争力,就要进行服务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新疆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流动的过程,这与其所具有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关.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有促进作用、主要在子减少农民工王作搜寻的成本、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增加返乡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多样化和带动其它农民转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营建良好社会资本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广州市不同农民群体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表明,城中村居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就业较多,城郊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是外出打工,外来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外来农民工感觉在城市找工作比城中村转制居民和城郊农民更容易,政府部门对农民就业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进城就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给农村和城镇带来了双赢的变化。制度障碍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这就要大胆创新,打破现行影响农民就业的各种制度限制,尽快制定与完善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相关制度,有效推进和保障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让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出口、外贸、就业等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农民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去了工作,回流到家乡.危机的影响逐渐淡去的今日,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如何,出现了哪些新特征,这些都很值得关注.本研究于2010年中期对河北省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就业工资待遇还处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也不够理想,工作时间过长、以体力劳动为主,主要分布在服务业等特征.同时,农民工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工作经历不长的状况造成他们人力资本相对较少,这也构成了上述现状的主位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就业歧视与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的就业直接关系其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但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就业歧视是多方面的,这些歧视,不仅严重打击了农民工的就业积极性,而且对经济、政治、社会都造成大的危害,导致了不同群体的矛盾,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现状,加强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政府的就业服务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农广校体系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具有了解"三农"、贴近农民、体系健全、手段先进、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势,对非农专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有较好的基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中,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产业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农民工作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劳动力,就业形势也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本文通过阐述金融危机与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了金融危机与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行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井娟 《农村经济》2007,(12):85-89
本文以浙江省1685个城市农民工样本的调查素材为基础,对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而不同的行业之间差异显著.与其它行业相比,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建筑业就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堪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合同签订率较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在工伤补偿、带薪休假、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待遇方面均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民就业问题,始终聚焦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2009年年初,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民就业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创造条件让失业农民工尽快地"再就业",不仅成为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也考验着政府在农民就业扶持中的应对能力和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8.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任务中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农民进城的30年。农民进城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固化为城市人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对农民工的依赖也已不可或缺。农民工成为城市中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如果农民工大量返乡,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受重创,服务业陷入低迷,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下降,城市化进程可能中断,人才与劳动力浪费的同时,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20日就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有关事宜发出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