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当中央从追求经济体产出最大化转向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地调整增长目标;当因结构调整而使受惠面足够大时,发达地方政府会选择相对减缓本辖区经济增长目标。本文采用2005~2014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是经济增长目标而非经济增长主导着省域差距的变动;当中央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后,发达省份开始相对放缓本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这为经济增长放缓、省域经济差距缩小和中央实施偏向内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任志军 《商业研究》2012,(10):35-39
一个地区是什么需求拉动型经济其实是产业结构问题,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所依靠的拉动力转变的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宁夏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宁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宁夏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红利与要素趋减的情况下,宏观政策调整既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结构调整与民生福祉,更要致力于破解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相关约束条件,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落实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思路。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工作任务来看,短期内中央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长期来看,中央希望通过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寻找一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活力的增长机制,确保"十二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仍是物质资本拉动型,而不是人力资本拉动型.据此提出加强广东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再下台阶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次高速增长阶段,本是正常的调整,但政府主导的投资延续了调整的周期,“次高”也因此要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进出口经理人》2005,(12):13-13
JP摩根中国证券市场部总监李晶女士11月11日表示:JP摩根对中国经济很乐观,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经济实体。李晶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将主要面临如何从固定投资拉动型及出口拉动型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型.这需要政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7.
王大海  刘雅静 《现代商业》2007,(10):131-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西藏经济增长是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探索和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虽然投资拉动型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式,成就了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留下了产能过剩、持续性不足、借贷风险、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收入失衡等问题。要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有必要改变目前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十二五”规划中,消费被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着消费拉动型转变.本文将依托相关数据,揭示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主张我国应该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营造合理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等方面努力,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紧密围绕经济新常态特征和当前发展任务,从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增长稳定性入手,以稳增长和促就业为目标,对三次产业内部的19类细分产业进行了有关分析。在分析各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调整措施,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制定相对应的措施,精准发力,才能取得产业结构调整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徐州市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发展徐州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努力培植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2.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创新意味着抛弃旧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旧制度和守旧经济增长模式。尽管当前德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扰,但德国政府未雨绸缪,从长远考虑制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战略,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谋求面向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对比我国,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严重,经济危机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弊端。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但同时也应该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而不是简单抛弃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仅在部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有相对优势,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还不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度高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从目前来看,山东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工业的驱动。按照世纪经济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山东省人均GDP达到20 096元,即将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所以正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山东主裁判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区域分工理念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有效促进辽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健全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与应用区域智力资本,构建人才流动信息网;发展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农村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发展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物质财富增长的经济发展观不同,本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从经济水平、资源生态、体面生活三个维度构建适用于多国经济发展分析的比较框架,聚焦金砖四国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对金砖四国是一个巨大考验,如何将物质财富转化为生活品质,不仅关系到四国持续的发展潜能,更关系到未来全球整体经济发展的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理论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寻求经济循环圈和生态循环圈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的恢复,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西部地区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应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体系,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速增长下的发展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首先通过改变分配关系,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使经济活跃起来。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以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反映的经济增长阶段的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失衡(如地区、城乡、行业和收入分配失衡等)开始显现并逐渐扩大,解决这些失衡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提出,中国应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渐过渡到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从宏观管理上看,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社会综合管理的结合则是这种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贸易开放度、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实证,同时利用VAR模型检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当前政府应该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外贸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改变出口产业结构,使之朝着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许多缺陷,如生产要素配置与利用不合理,成本上升、产品积压、结构失衡,科技进步缓慢等。而集约型经济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更新改造、管理合理化、生产集约化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来求得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文章指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是实现我国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而要实现我国经济信息化,则应从宏观上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其升级换代;应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信息化;应大力推行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科学管理;应利用信息化走资源节约型的综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也要看到在中国经济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经济亟待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