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在经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于1960年就提出美国经济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本文通过对美国服务产业中生产者服务业现有问题的分析后发现美国生产者服务业没有实现与制造业的融合,相反两者的分离成为美国制造业衰落和金融业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我国应以此为鉴,在大力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性,促使两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军 《企业导报》2012,(16):143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研究显示: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部分原因在于贵州省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3.
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游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研究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思路,对于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十分必要,又格外急迫。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6,(2):117-120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两个共生单元的产出水平均高于其独立经营时的产出水平,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为互惠共生关系。现阶段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还比较脆弱,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利共生的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推动制造业的高技术服务外包,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体的监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考虑到过去40多年中国制造业长足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特征事实,利用2007~2020年我国20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开放对服务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开放有助于推动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但对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有一定负向影响。该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水平较高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制造业开放促进服务业结构转型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行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差距而发生变化。外资利用程度在制造业开放影响服务业结构转型中起到一定调节作用。随着制造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结构将趋于合理化,但服务业高级化水平可能会有所下调。基于此,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从深度与广度全面入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制造业开放,是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中国制造业已迈过高速发展期,进入全面危机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中国的经济领域出现金融业非常红火,而制造业却显得十分冷清的局势。在金融服务业巨额利润冲击下,为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金融业应该树立与制造业共进退的思想,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持;将人民币存贷息差缩小,给企业让利;努力将行业垄断打破,将民营银行开放。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主流观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沈阳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借鉴,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刘伯超 《价值工程》2014,(36):186-187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渊源深厚,互动融合已成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升级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构建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传统制造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较高相关性。目前中国先进制造业正处于跳跃式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互动机制不完善、体制束缚、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在制约着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因此,中国应完善互动发展机制、创建互动发展环境、强化互动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高端人才独立引进培养体系等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5年和2014年26个细分制造业和5个细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资料,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部六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较高.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像之前研究一样落后于制造业而是赶超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加快制造业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设施和技术基础,物流业拓展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提升技术水平。研究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的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西安这一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例,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进行了探讨.从分析西安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优势及机遇入手,探讨西安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角度进行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以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新经济的浪潮。进入服务经济的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1997年、2002年、2007年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现状,并与同期的制造业、消费者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在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表现出与制造业分离的现状,对实际制造业投入率的趋小使现有的生产者服务业不再对美国制造业的进步起到如初的作用。这一现状的分析为我国正在兴起并将大力发展的生产者服务业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及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渊源深厚,互动融合已成发展趋势。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互动模式深入剖析,探索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