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徐公所说甘薯,就是今天的红薯(也叫红苕、朱薯、白薯、番薯、地瓜),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于公元十六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当明代万历十年至二十一年)自广东、福建等地传入我国。甘薯栽培容易,产量又高、食用方便,很快就被推广种植,成为我国农民的重要粮食。“闽广人收薯以为粮”(《甘薯疏》),赖此以活。住日的“糠菜半年粮,”已变成“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甘薯疏》)。这对闽广农民的生活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大。不言而喻,研讨甘薯在我国出现和传播的历史,是中国农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甘薯能够很快推广,徐玄扈先生与有重要功绩,是他最早把甘薯自福建引种到长江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占城稻在宋代江西的表现。结果表明: 1.占城稻早熟,耐旱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江西的经济条件,这是其引进之后迅速推广的根本原因。2.占城稻的推广对江西的稻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一季早籼取代了一季晚粳(籼)。3.占成稻的推广在宋代并没有直接导致双季连作稻的发展,宋代江西仍以单季稻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栽培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谷茂  信乃诠 《中国农史》1999,18(3):80-85
本文考证了《长安客话》的成书时间、性质和书中记载的“土豆”非马铃薯;简述了欧洲和中国马铃薯的特征和由来,借以说明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农书的相关记载,否定了现今国内主要马铃薯著作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高校教材中关于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明朝万历年间或以前的观点;提出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18世纪的看法并阐述了理由。一、问题的提出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几部马铃薯著作。它们是《马铃薯史略》(1991)、《马铃薯大全》(1992)、《中国马铃薯栽培学》(1994)和《马铃薯栽培生理》(1995)。这些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献   

4.
12月8日,从省超级稻办公室获悉,随着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优势品种的出现,超级稻大面积作为早稻栽培的目标将在我省实现。据悉,“株两优02”计划明年全省推广200万亩,成为我省超级早稻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5.
12月8日,从省超级稻办公室获悉,随着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优势品种的出现,超级稻大面积作为早稻栽培的目标将在我省实现。据悉,“株两优02”计划明年全省推广200万亩,成为我省超级早稻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6.
“葵”辨——兼及向日葵引种栽培史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静渊 《中国农史》1999,18(2):66-73
锦葵科的冬苋菜古名“葵”,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元代《王越农书》喻之为“百菜之主”,元代以后,白菜逐渐取代了葵的“百菜之主”的地位,以至不少人把“葵”给遗忘了,竟不知其为何菜。而向日葵引种至我国后,借用“葵”名;加以向日葵的花盘有向日而转的特性,我国古籍中恰好有“葵倾”向日的典故,遂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古籍中的“葵”即向日葵,或包括向日葵。本文根据大量史料论证明中叶以前古籍中的“葵”均为锦葵科的冬觅菜,明中叶及其后成书的古籍中的“葵”则或指锦葵科的冬苋菜,或指菊科的向日葵,应分别根据具体内容予以辨别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稻作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如冰 《中国农史》2001,20(2):93-103
中国古代稻作栽培技术中,蕴含着许多极为有效的节水技术。南北朝时期以来,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山地较为普遍地种植节水省功的旱稻,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旱稻种植技术已十分精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蕃盛,粮食需求激增,宋真宗亲自参与引种推广耐旱早熟的占城稻,获得成功,扩大了长江流域水稻区域。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和进步,明清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节水栽培方法。从水稻的地方品种中选育出许多耐旱,从育秧移栽技术中发展出了旱育秧技术,并创造出水稻旱种技术,一方面显著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大大提高了水稻的耐旱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南方山区灌溉困难,正是各种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使上述广大地区的稻作生产一直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自1991年吉林省集安市园艺特产研究所,从国内外引进了俄罗斯饲料菜、鲁梅克斯(杂交酸模)、串叶松香草、蛋白草(籽粒苋)、墨西哥玉米等30余种牧草,经八年的栽培、试验和饲喂比较。俄罗斯饲料菜无论是产草量、营养价值、适口性和抗逆性,都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优质高产牧草。园艺所经三年示范和推广,全国由北至南20多个省市,约800个市县(区),近1万户养殖场和农户进行了引种栽培,总推广  相似文献   

9.
新干县金川镇去年调减水田面积1000余亩。但粮食总产仍然略高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原因是成功地推广了早稻和二晚配套抛秧技术,其中早稻抛秧面积7200亩,占早稻总面积的81.5%,一般每亩增产40~60公斤,增产率12%~20%,二晚抛秧面积4000亩,占二晚总面积的41.4%,一般每亩增产50~70公斤,增产率14%~18%。其主要经验是:一、巧配品种:一是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组合);二是进行巧妙的搭配,采取“早配中”[早稻早熟品种(组合)搭配二晚中熟品种(组合)]、“中配中”和“中配早”三种搭配方式,如“嘉育948”搭配“汕优桂99”,“金优402”搭配“两优培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江南素称“鱼米之乡”,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种稻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清代李彦章所编撰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以下简称《课稻编》)就是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关于双季稻,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文献中就有记载,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有“国税再熟之稻”之句,说明三国时代的吴国即今江苏一带已有“再熟”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到清代,双季稻面积仍有所增加,但在长江下游,尤其自嘉庆九年(1804)发生水灾以后,农民习惯种植一麦一稻,致使生活贫困。因为江苏“户口最繁,粮赋苛重”,改  相似文献   

11.
一是早稻种植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稻谷的供求结构发生了变化,粳稻和优质中、晚籼稻供应偏紧,而主要作为储备功能的常规早籼稻供大于求。由于储备用粮和市场消费用粮的脱节,造成了粳稻、优质中晚稻的供需不足与早稻供大于求从而出现早稻大量压库现象。由于优质稻并不在最低收购价  相似文献   

12.
藤稔葡萄从日本引入我国。根据我国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经过不断改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个头接近或超过乒乓球。近年来该品种已大面积推广,但有些种植户反映,引种后结出的葡萄并没有那么大。这主要是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管理较为粗放等原因造成的。现将栽培...  相似文献   

13.
市场短波     
开发油橄榄产业要慎重前段时期有观点称我国油橄榄产业有待开发,这一观点有待商榷。1965—1975年间,我国曾在长江流域和云南等地大规模的推广种植油橄榄,结果除在陇南保留下来一部分外,大部分都自生自灭。这是违背了植物引种基本原则造成的后果。油橄榄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是典型的“夏季休眠”型树种,而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使油橄榄花芽分化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形成开花结构不正常,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的现象。因此,在我国发展油橄榄,一要进行引种试验,二要进行驯化引种,选育适合于我国栽培的油橄榄品种,不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我国相继出现了山楂、蒜薹、苹果、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应向以下七个方向发展。 一、多个品种发展。专家们认为,积极引种栽培经过审定和大量推广的、有经济价值的、适宜当地种植的名、特、优、新品种或新产  相似文献   

15.
2013年籼稻米市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市场成交冷清,价格持续疲软等,是我国2013年籼稻米市场的主要特征。市场综述1,早籼稻早籼稻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早籼稻用途广泛,除了直接做口粮之外,还可做多种工业加工用量和饲料用粮。目前国内所说的早稻通常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稻,即早籼稻。我国早籼稻种植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湖北、安徽、附件、浙江、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13个省(区),前8省为主要产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  相似文献   

16.
一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也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大豆的国家,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大豆了。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中的稻、黍、稷、麦、菽,其中菽就是大豆。诗经(公元前1027—481年)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说明大豆在当时已被广大群众食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利用大豆的经验,并对世界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4:30—4:55播出,节目全文可登录www.ngx,net.cn。 《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栽培种植苹果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代以来,我国大面积经济栽培的苹果品种大部分是从欧洲、美国和日本引入的品种。现在我们食用的大苹果是19世纪后期从美国引入的,在华北、西北及辽东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目前,我国苹果主要有七大主产省,分别是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辽宁和甘肃。苹果栽培品种主要以“国光”、“金冠”、“秦冠”等为主,约占苹果栽培面积的70%以上;“新红星”、“红富士”约占25%。到20世纪80年代,“秦冠”成为陕西及豫西主栽品种,栽培比例达90%。  相似文献   

18.
我国栽培山楂的历史悠久,据古书《尔雅》、《本草纲目》、《群芳谱》记载,中国栽培山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优质山楂的栽培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辽河、黄河流域。辽宁省栽培的优良品种有二十余个,其中“辽红”、“西丰红”是我省有代表性的优良品种。一九八七年在全国山楂品种鉴评会上,“辽红”名列第一。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山楂含有丰富的多种营养成分。抗坏血酸(Vc)每百克含70毫克,  相似文献   

19.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杂交新组合,200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适宜在高肥力地力条件作单季早稻或中稻种植,2006年引进永福县试种。文章重点介绍中浙优1号的生育特征特性及永福县引种示范、推广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牡丹史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牡丹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植物,我国人民栽培牡丹有悠久的历史。本文较全面而系统地考证了牡丹在我国的发展史,得到以下结论:1、牡丹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东汉早期;2、隋朝以来牡丹经历了几次大的盛衰,包括隋朝(发展初期)——唐朝(盛期)——“安史之乱”(衰期)——后唐(恢复期)——北宋(盛期)——“靖康之乱”(衰期)——南宋至明清(盛期)——民国(衰期)——新中国(盛期);3、唐朝以来牡丹栽培中心的变迁,唐朝(西安、洛阳)——北宋(洛阳)——南宋(彭城)——明朝(亳县)——明末清初(菏泽)——新中国(西安、洛阳、菏泽、北京、成都、杭州、上海、鄢陵等城),文章最后阐述了牡丹的观赏价值和医用价值,展望了我国牡丹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