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原则与体系,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以珠海市横琴岛为研究实例,基于GIS平台,利用BP模型,对横琴岛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黄陂区为研究区域,从地形适宜度、生产适宜度、生活适宜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黄陂区整体较为适宜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而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黄陂区南部。此外,黄陂区居民点的整理应采取内部改造为主导,迁村并点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支撑,在建立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璧山县域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表明,璧山县最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面积分别为72.30 km2、95.30km2、375.08 km2、287.35 km2、84.53 km2,分别约占县域面积的7.91%、10.42%、41.01%、31.42%、9.24%.经验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能够对璧山县今后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天津市洪水庄村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留白”用地的选取方法。 研究方法:“反规划”理论、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留白”用地最适宜地块 面积共 1.26 hm2,占备选地块总面积的 2.45%,位于村域西南部;较适宜地块面积共 33.12 hm2,占备选地块总面积的 64.44%,其中有 15.43 hm2 位于村域南部,17.69 hm2 位于村域北部;较不适宜地块面积共 17.02 hm2,占备选地块总面积 的 33.11%,位于村域北部;(2)构建的村庄“留白”用地选取模型既满足刚弹性结合的要求,又提高了选取效率,同时将 适宜性结果定量表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适用性。研究结论:“反规划”理论提出的逆向规划思路对于村庄“留白” 用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村庄“留白”用地模型选取的“留白”用地结果较为合理,为村庄“留白”用 地的选取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空间布局、选址和建设安全性的合理性的评估。本文基于广州市应急办所提供的应急避难场所数据与及实地调研和文献采集所得数据,构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和GIS缓冲区分析,对广州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适宜性开展了评估。结果发现广州市十大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适宜性较为理想,但总体上却存在应急避难资源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分化大,用地集约程度、避难服务覆盖、规划布局标准亟需提供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展生态脆弱区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管理,以及拓宽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栅格指数模型,构建川西高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1)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相对较小。(2)大白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1.652 5 万hm2;苹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流域河谷山地和岷山山脉,其中高适宜区36.121 5万 hm2;梨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31.025 3万hm2;甜樱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和山地,其中高适宜区16.891 4万hm2;核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区,其中高适宜区41.913 7万hm2。(3)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评价,川西高原推荐种植核桃和梨的县(市)最多,分别为22个和16个。推荐种植大白菜的县(市)最少,只有3个。(4)川西高原农业产业光温条件好、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但常受低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耕地比重小、分布零散且耕地质量低;低纬度高海拔同时地势高耸、地形破碎;交通和灌溉设施薄弱,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川西高原典型作物产业发展。结论 研究结果符合川西高原典型作物种植现状,但是该研究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对内源性因素考虑不够,缺乏对劳动力、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分析,同时缺少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等外源性因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 的浮梁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在GIS 的支持下,充分考虑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要求和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条件,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对浮梁县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浮梁县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优质的建设用地面积为78384.55 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7...  相似文献   

9.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 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 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 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 面积为1.288 55万hm 2 ,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 2 ,占中心 城区面积的28.67%。因此,今后荣昌县应在生态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采取差别化政策对待不同区域土地 利用与保护,更加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优化我国冷凉区作物种植结构布局,选择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冷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开展典型马铃薯早熟、中晚熟品种种植适宜性研究。方法 文章根据马铃薯干重与生育时间函数关系获取以每天为评价基本单元的纵向加权精细化赋值,基于随机森林方法获取横向环境指标精细化加权值,生成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评价结果图;应用马铃薯空间实际种植点及DSSAT-SUBSTOR-Potato模型模拟马铃薯单产,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1)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的种植适宜区集中于大兴安岭林区与平原交界的缓冲地带,而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延薯四号适宜区分布在平原、林区与平原交界处。无论是费乌瑞它或是延薯四号,其在牡丹江林前耕地区域的适宜性普遍不高,但是在牡丹江周围的平原耕地适宜性较好。(2)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与模型评价方法有关早熟品种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重合度超过70%;在生长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区评价中,由于权重和生长期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出现不同,尤其在低适宜区差异更加明显,重合度低于40%。结论 由此可知,应用不同方法评价作物种植适宜性时,不同的品种可能获取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信息,对贵州黔西南地区特色优势中药材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为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艾纳香成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确定5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等级指标,并且建立了关键气候因子与潜在种植分布区域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运用GIS技术,提取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的区域,通过与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信息叠加,得到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结果]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的种植适宜性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747m以下区域,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8 310hm~2,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5 864hm~2,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3 738hm~2。[结论]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区域面积及地理分布情况,对未来该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的科学发展与精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乡镇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乡镇进行科学城镇化的基础。论文借助GIS技术,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单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生态适宜性分区等方面,提出了乡镇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马口镇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对耕地保护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GIS手段准确提取研究区村庄实际占地,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手段对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按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由低到高的顺序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区域。[结果]研究表明:(1)位于生态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村庄面积分别为0.04hm~2、2.41hm~2、42.10hm~2、835.93hm~2和2 990.21hm~2。(2)位于禁建区、限建区、次级宜建区和优先建设区的现状村庄面积分别为46.42hm~2、501.91hm~2、2 423.23hm~2和864.76hm~2。(3)全县农村居民点理论优化面积为547.76hm~2。其中,优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类盆地"区域,优化区域面积位居前三位的镇分别为乌坡镇、南坤镇及屯城镇,优化面积分别为108.49hm~2、107.07hm~2和103.30hm~2,面积最小的为枫木镇,仅为34.96hm~2。[结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和不同用地适宜性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武汉市住宅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价过程.最后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GIS及模糊神经网络对西南山地烤烟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GIS及模糊神经网络,为未来攀枝花西南山地种植烤烟区域规划提供生态适宜性指标数据。[方法]采用GIS及模糊神经网络技术,通过采集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区土壤和烟叶样品,收集整理攀枝花西南山地气候和地形地貌资料,对烤烟质量以及生产烤烟的生态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确定评估西南山烤烟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并对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进行适宜性评估。[结果]海拔高度、日照时数和土壤类型为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估关键因子。四川全省9.52%的土地面积为烤烟最适宜区;烟区39.89%的面积为最适宜区,24.20%的面积为适宜区。[结论]应用GIS技术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估,以攀枝花西南山地气候、海拔高度以及土壤类型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证实目前攀枝花西南山地主要烤烟产区,位于最适宜区与适宜区。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城市地质环境信息与城市规划信息的相互传输不够.通过对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综合分析评价,解决城市地学研究与城市规划之间的信息传输问题.以杭州市为例,运用GIS技术,综合考虑了地貌类型、坡度、场地土类别、工程地质结构分区、全新世饱和软土埋深、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咸化度、地质灾害程度等多项因子,并对评价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探讨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并对项目区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利用GIS平台的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所建立的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估系统的设计思路、特点和功能,系统通过分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和地形条件对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建立评价和区划指标,提高了农作物引种栽培气候适宜性评估和农业气候区划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持手段,对连云港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位于中北部地区,中度适宜区位于中部地区,低度适宜区位于北部和南部地区,非适宜区位于中部云台山以及北部山区等区域;不同适宜性级别区域具有不同的限制性因素特点。建议在建设用地具体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