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它推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其本质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性质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0年代以来日益增长的经济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日益扩张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态势--现代化的替代方案.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是相悖的,二者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与冲突,既“融入“于全球化,又不“销蚀“于全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难题.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则是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对怎样吸收与借鉴资本主义文化的问题进行了重要探索与理论思考.他们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理论贡献,为我们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创造和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是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向度的判定,应以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为基础;应以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乃至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与挑战为基础。这一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视野、新境界,在时间、领域和发展三维价值向度上体现了其理论体系的历史传承、作用范围和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性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尽管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不可能是“西方化”、“美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是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这一进程的目的是利用市场经济,为本国经济发展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就范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性必须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作出制度性的分析,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使社会主义者理直气壮地坚持欢迎经济全球化、顺应经济全球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在全球扩展.历史会证明,全球化的发展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终结,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开创道路.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向性究竟指向何方,这是理论界争议很大的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在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过程中充当了不自觉的工具.因此,充分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弄清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向性,对其做出制度性分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全球化思想.邓小平以战略家的宽广视野,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审视,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及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邓小平经济全球化思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选择之间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介绍有关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内在矛盾,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三农”保险的保障作用也应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三农”保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三农”保险的有效路径,让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广大农民,其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在这个大背景下,东北文化的建立重要的是建设东北特色文化的理念,形成建设东北文化的队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二者的关系,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创立“综合动力”论,江泽民将之进一步拓展为全方位、整体化的创新动力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总体上来说就是工农互动机制。表现为人力、技术、自然资源、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两大产业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促进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机能,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政策是工农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鼓励农村走内含式城市化道路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等。通过推动二者相互促进机制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总体上来说就是工农互动机制。表现为人力、技术、自然资源、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两大产业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促进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机能,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政策是工农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鼓励农村走内含式城市化道路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等。通过推动二者相互促进机制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民主权是民主的本质。民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准。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最终理 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指社会主义价值主体———人(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通过自觉的行动或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邓小平认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在邓小平看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法律范围内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由先富逐渐过渡到共同富裕,并且还需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方面,邓小平与毛泽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倡导更广泛的理解包容,努力实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融洽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统一战线在开展这些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纲,金融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才能发展和完善,才能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榜样是引领时代思想潮流的先导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的人格化缩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为标杆。榜样认同则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融合为日常化的生活实践,通过耦合效应,相互影响,形成社会一致认可的行为标尺和参照系。本文尝试分析了榜样认同耦合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导向作用,讨论了当前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培育养成中的挑战性问题,试图利用榜样认同的耦合效应,契合大学生需求,通过以点带面,着力实践,发挥榜样认同的联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