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识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由于知识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得劳动资料、对劳动者的要求、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等都将发生变化,即劳动形式发生改变。从劳动价值理论来看,劳动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知识重要性的强调反映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发展了的生产力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一、“知本家”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知本家”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是掌握丰富知识并且拥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他们能够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生产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动力在于知识劳动,知识要素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渗透,产生人类劳动的放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量为前提的。在知识形态中,知识是经济系统的核心,知识劳动是经济振兴的巨大杠杆。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知识以及发明创造,对…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     
《经济师》2000,(9)
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 ,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 ,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 ,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的劳动者 ,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 ,在生产资料中 ,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 ,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对人的精神世界改造和知识技能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其学术知识与生产力存在内在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三个角度揭示了高等教育通过知识渗透与转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了大学学术知识与潜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发现学术活动生产和创造知识成果,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为物质生产服务。而大学学术活动的知识贡献和知识本身的生产率决定于学术生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文中被称为学术生产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或物化的知识载体。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个系统,包含有要素、结构与功能。诸多要素组合成一定的结构,具有改造自然的功能,故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究竟有多少要素?争论了几十年,现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还有科学技术、管理、信息三个非实体要素。 现在人们在谈论第一生产力。何谓第一?是指起决定性作用的或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是个系统,与生产关系并列,二者结合为生产系统。在生产这个系统中,可以说生产力第一,生产关系第二。而在生产力这个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所谓第一生产力,是就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来,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运行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这些认识成果加以分析、吸收和概括。事实上,历史已经昭示我们,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生产关系的含义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本文认为,就社会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社会意义来看,应该把生产关系区分为技术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探讨这两层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一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  相似文献   

7.
邵先军  王德侠 《经济师》2010,(8):37-38,40
人类劳动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就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走上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这个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两种含义:第一指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它和“劳动生产率”是同一的意思;第二是指生产力包含的因素。前一种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后一种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体系,构成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只有这种“能力”,才能有新的生产产品,才能有新的生产物。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一向被看作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仔细分析,商品经济既包含有生产关系,又包含有生产力,既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又属于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范围。为了避免二者重叠,应弄清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大家公认的解释。而生产关系究竟包含那些内容,基本上有两种论点。第一,四环节说。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方面的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第二、三内容说。斯大  相似文献   

10.
南振兴 《现代财经》2005,25(10):3-8
以现代经济学方法对知识产品的生产机制进行剖析,呈现在经济学视野中的是一副崭新的画卷:知识产品原创生产运行是一种“精神表达成物质”——“物质还原为精神”的随机循环往复、彼此互动的机制;知识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表现为一种随机梯级增长概率关系;知识产品的生产成本补偿是一种市场和非市场组合的多层互补机制;知识产品的价值实现是一种低价递减机制;知识产品生产具有巨大成本递减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经济学方法对知识产品的生产机制进行剖析,映入经济学视野的是一幅崭新的画卷:知识产品原创生产运行是一种“精神表达成物质”——“物质还原为精神”的随机循环往复、彼此互动的机制;知识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表现为一种随机梯级增长概率关系;知识产品的生产成本补偿是一种市场和非市场组合的多层互补机制;知识产品的价值实现是一种低价递减机制;知识产品生产具有巨大成本递减收益递增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     
《经济师》2000,(9)
也称经济关系 ,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 ,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本认为,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知识劳动运用于生产过程,作为高智力劳动和科技创新劳动创造价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概念已进一步由直接生产领域扩展到间接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产品的生产现场,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和复杂化,大量的知识性劳动、科技创新劳动发生与物质生产间接有关的社会化过程中。在以知识劳动为基础的企业中,把人的创造潜力充分调动出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承认知识劳动创造价值,就必须对给具有高知识含量和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本合理定价。  相似文献   

14.
试论知识生产力及其生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生产力是不同于物质生产力的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生产力。但知识生产力必须成长于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有丰厚的物质经济基础、知识积累、智力资本以及竞争的市场条件与专注于发展生产力的国际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强调“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出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很显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定义既反映了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关系。然而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利用省域数据,分析了我国知识生产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空间关联,并在回顾知识溢出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对Griliches-Jaffe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改造,改变传统的单因素投入方式为双因素投入方式,同时将影响知识生产的其他因素如贸易进口、人力资本、FDI等纳入分析,构建以经济距离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经济水平邻近的区域间存在积极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知识生产的特点及其内在运行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省伟 《生产力研究》2004,(8):19-20,56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的生产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关键。① 知识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和服务 ,因而知识的生产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为此 ,本文拟就知识生产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的提高,知识基础论应运而生。知识基础论的理论和思想可以为企业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系统分析框架。一方面,知识基础论既是一种演化企业理论,为企业本质提供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它也因没有明确诠释企业的关键维度,还是一种发展不完善的理论。在回顾西方知识基础论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西方知识基础论在整个企业战略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及引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职业不仅反映着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分工角色,它也带来了人们在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距和不同,在各种职业背后存在着以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为依据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不可能通过消除普通生产劳动行业和职业,让人们都进入"中等收入"职业。因此,要缩小社会收入分配领域的巨大差距,必须改变现有的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领域,即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使普通劳动者能够通过勤奋劳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正确途径。所谓"人力资本"的收益不过是在雇佣劳动制度的生产方式下,部分人能以物质生产乃至资本主义竞争所必需的知识为条件,进入社会生产关系中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职业,在这种职业上他们利用社会生产关系所赋予的对生产与竞争能力的控制,从社会剩余产品中占有一定份额。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并不是所谓"人力资本"的创造,而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20.
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什么叫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现阶段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哪些地方尚未理顺?应当如何加以完善?对这些与改革实践紧密相关的理论问题,人们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甚至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是理顺分配关系的根本标志分配关系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这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条客观规律。众所周知,在任何经济形态下的物质资料再生产中,分配始终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它的根本使命,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划为不同份额并决定每个份额归谁所有,以便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