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在研究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对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确立。一方面使粮食摆脱了产品经济的特殊制约,真正还原其商品形态,理顺了价格,从而也理顺了经济关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使粮食置于国家宏观调控下,体现了“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粮食方针,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1998年的经济走势,关键是看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九届人大以后,政府将会推出新的施政纲领。三大改革:金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企业改革,是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突然衰退使世界经济险象环生,中国经济在2001年几乎一枝独秀,以强劲内需增长基本抵御了外需下降的压力。恐怖突袭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报复战争使今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2002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更为严峻,必须审慎选择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使我国从容应对国际经济寒流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一、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下的经济走势预测  在连续数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2002年我国国内经济环境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国内突出的经济问题多数是体制性、结构性长期矛盾在经济…  相似文献   

5.
论当前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的合作经济是以马列主义合作制思想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经济,它联结千家万户,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它的发展将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障,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希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兴衰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就是治国之本,政府在推动与支持合作经济发展方面将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也由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还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综合体现.可以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把握时机,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2009年中国经济就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绿色财会》2006,(1):F0002-F0002
八个重点: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图谋和重点,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林业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与运作许文兴,黄祖泰,陈金铭拙作《对林业宏观调控的重新认识》和《林业宏观调控的环境建设》(《林业经济》1995年第3期和第4期)先后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林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正确处_理好政府的职能作用及市场功能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重点将出现新转换前一个时期,国家调控重点是着重解决经济过热问题,主要是对总量的控制。下阶段宏观调控重点将会向以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方面转移。其主要表现是:第一,解决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等问题,确保农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冯海发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是政府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和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它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设定了一个基本方向,这个基本方向同时又是政府选择和配置调控手段、制定和实施调控政策、认定和评价调控...  相似文献   

11.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它的基本目标是合理、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结构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并不断握高宏观经济效益。新型的农业宏观调控要...  相似文献   

12.
浅议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15日,中信嘉华银行廖群在一场专题报告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当前的最大威胁来自“过度投资”而不是“通货膨胀”。他建议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到14%~15%左右,以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廖群表示,将通胀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不可取的,考虑到过度投资乃是中长期性问题,并且现阶段过度投资的问题对内地经济而言将是一个比通胀更大的威胁,政府反而应加强措施抑制过度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杜珂 《中国改革》2004,(12):68-70
宏观调控本是宏观经济生活中的寻常一笔,但本轮调控在中国却引发了诸多质疑和争论。可以说。调控是面镜子。它让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进一步暴露无遗,也将融入世界的中国面临的重重“外压”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新型粮食流通体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国情,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因为中国推行的是调控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粮食经济采取间接指导的方针,即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一方面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国家储备粮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调节供求和价格),使市场价格接近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另一方面让市场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形成价格,以指导粮食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包括贸易商和进出口商)的经营活动。当市场粮食  相似文献   

15.
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米建国同志撰文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计划、财政、税收、金融)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必要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可以概...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形势下如何开拓筹资新渠道鲍友德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围绕这些主要任务,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严格控制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批租收人要拿出30~60%,购买国家基础设...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05年,是中国全面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政治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宏观政策紧缩时期,对经济改革一般是不太重视的,甚至会对改革作出种种抑制或牺牲。例如,在1988-1989年那一次宏观调控中,改革就没有什么推进,反而在一些主要领域,如商品价格的改革、资金的市场配置、经济所有制的多元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位高层人士指山,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要突出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结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矛盾,扩大宏观调控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但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问题具有艰巨性。专家指出,提高宏观调控的微观效率,对于宏观调控中改革深化与发展意义重大。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衡量宏观调控成果,不可忽视微观经济的基础效率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预测常常互相矛盾,我们不需要太认真对待这些预测。近日,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最新预测报告称,中国经济将于2025年或更早超越美国。美国研究机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则预测说,中国经济将在2035年之前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