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延安市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适应性理论,分析农户在乡村旅游扰动下的适应策略与适应模式,定量测度不同适应模式农户的适应结果。厘清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提出促进农户及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法]通过参与性农户评估法及二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1)旅游开发造成案例地农户自然资本丧失,失地农户由务农或务工为主的单一适应方式向兼业型与非农型转变,分化为4种不同类型的农户,且各类农户在各描述指标方面差异显著。(2)农户的生计资本衡量3个社区旅游开发后的适应结果,生计资本普遍较低且内部各维度差异明显。对比4类农户适应结果可得:复合生计型>务工主导型>旅游服务型>社会保障型。(3)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深入解释当下适应结果对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影响农户选择意愿,其中可借款人数是最关键的影响变量。[结论]农户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生计动态适应的影响机制为旅游开发及基于此补偿制度是农户现在生计适应活动的外部起因,按照适应类型以及收入比重,分化为4种模式农户; 现行生计适应策略使农户适应结果迥异,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是农户未来生计选择的直接动因; 3个社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分异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而受到重视和关注.本文针对浙江乡村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浙江乡村旅游的方向与措施,以期为当前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文章以四川省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探讨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业包括乡村旅游面临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市郫县农科村为例,从结构视角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现状,指出政府要实现乡村旅游结构的升级发展,应出台政策对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经济激励,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着力打造旅游提升要素;加强区域整体营销传播。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详述了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化、市场多元化、经营多样化、模式形态各异的高级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乡村环境的保护、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以及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以确保社区利益,从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都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白领阶层的一种共识,从而推进强调回归自然与凸显宁静安神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的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明显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步,而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载体,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新兴价值内涵.鉴于此,本文以相关创意农业主题旅游规划研发实践为例证,倡导通过农业与旅游在创意领域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增进我国居民收入,进而增强社会公众对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需要借助智慧旅游工程来提升其服务质量,增进游客的旅游价值感知度。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的内涵及二者的互促价值;从发展乡村智慧型旅游产业的旅游信息问题、游客价值增进问题及旅游营销策划问题等方面揭示合川区发展乡村智慧型旅游所面临的主要障碍;给出建构乡村旅游的智慧旅游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策略,增进智慧型乡村旅游客户体验价值的策略及智慧型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建构策略等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旅游得到大家的喜爱。本文以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主题,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发现现在江苏省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更合理的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办法,促进江苏省经济和旅游文明的共同发展,寻找和谐共存的办法,以达到为江苏省村民谋福利、创财富的目的,促进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川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本文以川南大草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川南大草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经典的企业发展理论,提出了川南大草原的发展策略,据此探究了川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着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整体服务质量偏低,定价方法、营销渠道、促销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只有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经营者注重产品的深度开发,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和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促销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是一种能满足城市基本农产品的物质需求、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精神需求以及城市生态需求的新型农业形态.都市农业是城市边缘地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沈阳市城郊都市农业发展为例,认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跟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系统的动力结构,共同推进都市农业的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资源禀赋、支持条件、自然环境与客源市场四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乡村优质旅游有效供给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浙江省各市乡村优质旅游有效供给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住宿设施数量、乡村旅游业从业人数、乡村旅游专业化、交通便捷度4项指标权重较大,成为影响乡村优质旅游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2)浙江省乡村优质旅游有效供给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杭州有效供给水平最高,衢州最低。(3)浙江省乡村优质旅游有效供给竞争力整体水平较高,评价中等及以上城市共有7个,占总数的63.6%左右。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举措。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使乡村旅游具有更加长远的生命力,因而研究文化激活乡村旅游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湖南省醴陵市W村的实地走访,发现该村特色陶瓷文化激活了当地旅游发展,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开发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服务专业性较低及宣传营销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挖掘文化内涵、多元主体协作、重视人才支撑、形成多宣传矩阵等方法,从而让文化更好激活乡村旅游,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平  陈宁 《山西农经》2023,(8):117-119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战略,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河南省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乡村旅游重点村对河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带动作用。文章以红石崖村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则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经。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之一的孝昌县小悟乡应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之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及其背后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梳理了遗产地邻近乡村社区参与旅游2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结果]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呈现阶段性,经历了早期的“搭便车”型参与、自发组织型参与到目前的衰退型参与等3个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呈现脆弱性,在政策和旅游地头衔变动后,社区参与旅游逐步走向衰落;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包括“遗产制度约束—地方决策失衡—社区响应滞后”3个维度,遗产制度是旅游地属性变动下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地方决策是政府治理模式下的管理性失衡,社区响应是群体发展意识与能力欠缺下的内部反应性滞后。[结论]遗产旅游地日渐兴盛之下,边缘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受不同层级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有效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社区居民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区参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