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催生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嬗变;农民心态的变化具有双重性,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适时可行的、又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要以中央20字要求为统领,打造好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演进的互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珍 《农业经济》2007,(1):65-67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市化是同时进行的。但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才是城市化的目标。一方面,城市化是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演进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演进,从而保证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3.
<正>一、建设新农村需要高素质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农村面貌和村民生活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农民正在逐步享受政府惠农政策和经济发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法,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拆迁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下农民房屋空间格局、功能设置的变化及其对农民劳动生产和日常休闲生活两大方面的影响,讨论了分化后的农民在面对变化时的调适难度差异及新农村建设相关主体对调适难题的应对。最后从调适客观条件、主观意愿及主体能力等三因素入手,对农民生活方式调适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钟斌明 《农家之友》2009,(12):25-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是目标。通过新农村建设,苍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消费思想,可谓是日新月异:请看——  相似文献   

6.
新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这样的界定,对于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廓清。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也正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及体制,新农村建设最能体现“新”字之所在。但是,农民主体地位是需要由新农民群体来承载的,从而引出了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也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要将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领域。新农村建设应该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平乐县桥亭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从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建设家园、如何自主管理等方面入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从而使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描绘出一道道新农村建设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现代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农村?什么是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所必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具备三个特点:有新的结构,包括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城乡结构和新的组织结构;有新的主体,以组织起来的农民为主体,政府的作用重点在服务;有新的功能,新农村要有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传统优秀文化保存功能和生态功能。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把农村变为城镇,也不是把农民固化在乡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型农民社区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运普 《农村经济》2007,(10):116-118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着力从新型农民的内涵上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即: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民的身心健康;通过发展村级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括了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初见雏形的十种典型模式,着重分析了十种模式的共同路径,即围绕完善宜居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基本目标,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起点,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努力提高"三化水平";二是从农民住房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入手,软件、硬件建设配套推进;三是以培育特色产业为中心,壮大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四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农户、集体和社会参与建设新农村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多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新农村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新农村的软件建设,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组织制度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开始从"硬件"转向"软件",渴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民对更高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农民进对社会公平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强烈诉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新农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生态新农村的特征在于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乡村案例馆的宁波滕头村,其成功实践展示了建设生态新农村的创新举措。生态新农村是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活为落脚点,形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良性循环,目的在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亿万农民生活的大事,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创业、创新意识的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富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改革的开端是农村,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农村树立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我国农业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我国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本原问题,如...  相似文献   

16.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意愿客观反映当前农业生产力进步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乡风、村容和管理五个方面,农民最关注农业技术、住房条件、家庭关系、道路平整和民主选举。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遵从农民意愿,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210个农户的入户调研数据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状,从农民的视角揭示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及期盼。  相似文献   

18.
努力搞好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理解,提高认识,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起步工作;情系群众,不违农时,全力抓好当前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紧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真正见到实效、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选拔配备好党支部书记,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一任接着一任地干下去;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坚持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国情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相结合.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力量,必须突出其主体地位.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切实加强,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面临多方挑战,而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