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吧:一个青年为他父亲白手起家的故事而感动,于是,他历尽艰险来到热带雨林找到一种高10余米的树木,这种树在整个雨林也只有一两棵。砍下一年后显出木心沉黑的部分,一种无比的香气便散放开来;若放在水中则不像别的树木一样漂浮,反而会沉入水底。  相似文献   

2.
买点究竟在哪里? 一个青年为他父亲白手起家的故事而感动.于是,他历尽艰险来到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高十余米的树木.这种树在整个雨林里也只有一两棵.如果砍下一年后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一种无比的香气便散放开来;若放在水中则不像别的树木一样漂浮,反而会沉入水底.  相似文献   

3.
王跃文 《华商》2014,(15):75-75
作为一位瑶族诗人,黄爱平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劳动与汗水/谁会告诉他/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更不了解/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相似文献   

4.
黄胶鞋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象征,但在我父亲眼里,更是一种精神。父亲是一位退休工商干部,大家都尊敬地叫他赵老师,父亲曾在不通公路的高寒山区小学任教22年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宾川县工商局工作。  相似文献   

5.
《浙商》2008,(11):106-106
有位男童很爱吃糖,但他的父亲很穷,没有能力经常买糖给他吃,而小孩不懂事,经常向父亲要糖。父亲想尽办法去制止他,决定请住在他们附近的一位贤人劝他的孩子停止吃糖。  相似文献   

6.
龚细鹰 《华商》2014,(8):1-1
一天,与一位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是个寡言之人,吃饭期间,他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很少插话。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问道:“爸,怎么了?”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我与他合作过几次,对他印象不错。  相似文献   

7.
他只有一张小学文凭,却能用不同的语言跟人打交道;父亲因为一美元的贷款给人打死,他却无息把钱贷给分文不名的贫民。他以一种极不正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民主,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父亲是开拖拉机的,在工地上帮包工头运材料。一天,他上工地运槽钢,一个工人(与我父亲认识但不是装卸工)主动帮忙,站在拖拉机后面指挥我父亲倒车,我父亲倒了一段后,他喊再倒一点。他没有意识到后面已没有退路,我父亲也不知道,刚一倒车就把那个人撞倒在墙上。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处理说我父亲要负全责。我想,虽说我父亲的责任很大,但那个人不是装卸工,指挥倒车应该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的危险。请问,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工地包工头是否应该负连带责任?读者陈丽晋陈丽晋同志:您好,鉴于您对该事件的陈述较简…  相似文献   

9.
张代 《致富天地》2007,(10):10-10
小邓老家在云南省镇雄县,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在农村。他小的时候,由于父亲收入不高,一家4口只能分别蜗居在农村和父亲单位一间很小的居室里。尽管日子过得很苦,父母却把心血全都倾注在了他和弟弟身上。1999年,他考上了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需要几千元开支,而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又在一年前下了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方广 《华商》2014,(12):43-43
在法国南部马尔蒂夫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希克力的男孩。在他16岁那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肺病。希克力陪父亲辗转各大医院,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只是建议说:“如果病人能生活在空气新鲜的大森林里,改善呼吸环境,或许有一线生机。”但这到底有多少希望,他们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面具与笑容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他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  相似文献   

12.
南在南方 《华商》2014,(10):46-47
“时间像个推子,一不小心就把头发畔儿向后推了半尺!”他刚大学毕业那年,回到老家,父亲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这样对他说。他脸上虽然笑着,心头却忽地一软:那一刻,他坚定了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的打算,谈不上让他们享福,但至少在身边有个照应。60岁的父亲却再次坚定地说“不”,说以他的身体,再劳动个10年根本不成问题。父亲说:“与其去城里拿个木剑练太极,不如拿个锄头在乡下种地。”他想再劝,父亲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就是一棵树!”言下之意,去城里等于要命。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闲的时候,被亲戚们拉拢着做些买卖,谁知父亲这一做就做上了瘾,五六年了从没间断过。父亲的生意不大,只是贩卖一些农家常用的东西,也没有门脸儿.远集便去,平时就在家里。虽然赚钱不多,父亲却忙得津津有味,很多人都熟悉他。父亲中等个头,一张报@的脸,人们还跟他开玩笑说是“用应过度”。其实父亲是有因病病,尤其是一到三天,农活一忙,痛得就更厉害T。我不忍看他东问西跑的,便骑古自行车带力那个沉甸甸的大包管他去赶集。这天,我早早地到了某场,紧挨着一位卖莱籽的大爷上了摊。十点多钟,是位…  相似文献   

14.
父亲才六十五岁,刚刚到了该享福的年龄,好日子也刚刚开始,然而无情的病魔——肺癌夺走了父亲原本旺盛的生命,吴庆华无奈的痛苦着、恨着,他痛苦自己有多少钱也换回不了父亲的生命,他恨害死他父亲的罪魁祸首——香烟;他更无奈自己无法改变香烟的寿命比父亲的寿命还长,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15.
生意经     
《饭店世界》2009,(4):27-27
父亲临终前,交代给儿子赵国明一句话:“一定要招待好齐叔。”这句话让赵国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可对自家的生意为什么好这个问题,父亲始终不说。赵国明曾多次问过父亲,父亲只是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人做好了,生意自然就好。这算什么经验?赵国明觉得父亲在故弄玄虚,一定是怕他知道了,禁不起同行的旁敲侧击,把自家秘密透露出去。他想,等父亲把生意交给他时,自然就会告诉他经营的秘诀了。  相似文献   

16.
面具与笑容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他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士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  相似文献   

17.
八卦成功学     
张春红 《商界》2006,(8):87-87
这里有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 1.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定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2.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相似文献   

18.
《大经贸》2009,(4):92-93
1987年,一位美国的小伙子辞去了在一家咨询公司非常不错的工作后来到位于肯尼亚共和国内罗毕的一个偏僻乡下,那是他父亲的家乡,他的父亲和外公很早以前就全都在战场中牺牲了!  相似文献   

19.
《广告导报》2004,(6):137-137
说到记忆,就是父亲,或者是说对上一代我们父辈的记忆。最关键的词就是苦难、坚毅和内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父亲是在我最辉煌的时候去世的,我记得是2001年7月14日,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我在办公室,老家给我打电话,说我父亲可能是癌症,那个时刻我永远难以忘怀。因为我在农村长大的,父亲受了很多苦,刚能享福的时候他去了。大家都知道,食道癌在治疗过程当中是极其痛苦的,化疗做手术,但是他从来没跟我说过一次他不舒服,没说过一次。而且他不让任何人去看他,他说因为我职业的关系,别人要来看,会给我带来麻烦,我要还这个人情。  相似文献   

20.
陈利华是浙江上虞人,开始做生意是给父亲帮忙。因为父亲开着一家蜜饯加工厂,随着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甜腻腻的干果生意已经越来越不好做,市场日见萧条。陈利华的父亲无法挽回局面,陈利华只好出面救驾。他的朋友多,但朋友要帮忙也不太容易,因为陈利华需要就着父亲的厂房设备。后来有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浙江绍兴的企业,人家要他帮忙加工鱼干。开始陈利华还不想做,但是看着厂子停在那里,机器每天都损耗,厂房要交租金,工人要发工资,陈利华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