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在走向“世界工厂”的道路上还存在一系列现实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产业、规模、技术、品牌、市场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五大瓶颈。  相似文献   

2.
李玉磊 《经济师》2003,(8):139-139
文章从“世界工厂”的定义特点入手分析中国的现实基础 ,在既看到现有的优势条件的同时又看到我们与“世界工厂”的差距 ,通过分析针对现状提出向“世界工厂”迈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前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向外转移生产基地的重点地区,因此,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有着建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本文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理由及中国离“世界工厂”的差距,并对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工厂”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龙永图 《经济导刊》2009,(10):14-14
提及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人们常这样描述:欧美国家是“世界董事会”,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偏颇之处,无非表明中国并不甘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实中国在愈来愈多的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董事会”,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不同就在于,是制造业发达还是服务外包业为全球领先。  相似文献   

5.
走向"世界工厂"--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我国制造业企业确立“世界工厂”地位,或是“世界工厂”体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性对策,即非核心技术战略,非技术领域创新。  相似文献   

6.
“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与生命周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迈进,制造业经济下的“世界工厂”和服务业经济下的“世界工厂”发生了历史性的内涵动态变迁。“世界工厂”在历史上的四次转移,也经历了一个由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一致的创新期、成长期,到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分离后的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轨迹。  相似文献   

7.
郑洪涛 《经济经纬》2003,(5):44-45,52
一年前,当人们沉醉于WTO的讨论之际,一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正在悄然进行。于是,“世界工厂”问题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世界工厂”的可能性,但离实际形成尚有一定距离。同时将“世界工厂”能否最终在中国形成视为是21世纪所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通过对世界工厂演变历程的分析,集中论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中国形成世界工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会展教育能够提升会展业的竞争力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会展业也不例外。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往往会展教育发展得也较好。所以,要克服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当务之急是发展会展教育,培养会展人才。  相似文献   

9.
突破“世界工厂“瓶颈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趋势,一体化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大融合.中国企业在有效承接“世界工厂“的产业定位后,如何改变产品低附加值的局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而建立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南北经济差距导致地区教育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必将会导致经济、教育更大不均衡性的“循环论”。“资源性”大学所提供的“工具”模式和“智能”模式就是对21世纪教育的策略思考,也是克服这个“瓶颈”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对循环经济理论假设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建立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解其前提假设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循环经济理论相比较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实质。本文在简单概括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并说明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前提假设,并以此分析循环经济理论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