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宏强  徐红霞 《发展》2020,(1):90-90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从1952年起,庄浪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庄浪人民"愚公移山,大造梯田",兴修梯田近百万亩,1998年,被水利部授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称号。庄浪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治理了穷山恶水,改写了庄浪的历史和乡村面貌,同时也形成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  相似文献   

2.
庄浪,这个曾经与贫穷、饥饿相连在一起的甘肃东部干旱贫困县,从1964年开始,全县40万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36年锲而不舍,兴修梯田,改造山河,通过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改土治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至1997年底,全县累计兴修梯田94.5万亩,耕地面积的92%,全县人均梯田2.5亩。1998年7月,水利部授予庄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光荣称号,全县人民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任务。坚持了30余年的梯田建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庄浪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实事求…  相似文献   

3.
最近,水利部和省政府在庄浪县隆重召开庄浪梯田化建设项目验收及表彰大会,授予庄浪县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光荣称号,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庄浪县坚持大造梯田,创造了世界奇迹,是一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保工程,在黄土高原治理生态环境中树起了不...  相似文献   

4.
张晓芳 《发展》2013,(7):76-76
目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现代旱作农业的示范推广和高效产业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从庄浪县的实践看,取得这一历史性进步的原因,除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外,梯田建设凸显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一、庄浪梯田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庄浪大规模、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一、庄浪精神的实质及内涵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是庄浪的基本县情,也是群众长期贫困、不得温饱的根本原因。为了挖掉穷根,摆脱贫困,从1964年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从这一实情出发,带领全县人民征山战水,兴修梯田,34年不间断,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穷山恶...  相似文献   

6.
精神的力量——庄浪梯田化县建设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的力量———庄浪梯田化县建设综述·位志荣干旱贫穷困扰下的庄浪县人民,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重负,经过长期的探索、痛苦的选择,认定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从而34年矢志不渝,坚持以兴修梯田为农业立县的重大措施,与天斗、与地斗...  相似文献   

7.
庄浪县是甘肃中部的半干旱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匾乏。灾害频繁,农民赖以生存的只有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地。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荒便有大批群众逃荒要饭,历史上曾有“人相食”的悲惨记录。在“苦甲天下”的三西地区,庄浪是人均耕地最少、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份之一。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庄浪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下决心改造坡地,将全县100多万亩山坡地的92%修建成水平梯田,粮食单产成倍增长。1996年,全县农民人均占有粮达425公斤,收入超千元。本刊第四期曾刊载“庄浪行”一文,介绍了甘肃省庄浪县三十多年修地不止,依靠群众艰苦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庄浪县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百万亩梯田,率先实现梯田化,赢得了“全国梯田化模范县”的美誉,在建设梯田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梯田文化,激励着全县人民奋勇前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竞争的影响,梯田文化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困境,梯田文化需要在新的时代升华和丰富,亟须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认识庄浪梯田文化面临的困境,探索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给予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9.
位志荣 《发展》2000,(12):38-39
庄浪县于1998年实现了以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整县基本解决温饱为标准的第一次创业目标后,正在实施以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富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庄浪为目标的第二次创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我县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0.
宋树红 《发展》2013,(7):51-51
一、发挥增收富民的资源优势梯田是庄浪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的资源优势。不仅为有效解决温饱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全县富民产业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过去的庄浪,山高坡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农民形象地称之为"三跑田"。这样的"三跑田",亩产不过百斤,农民往往广种薄收。从1964年开始,历  相似文献   

11.
正一片片果园,一座座秀美村庄,镶嵌在碧水青山之间。虽无名山大川,却获得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态先进县"等一块块荣誉匾,这里就是庄浪。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历程庄浪县曾是甘肃省"苦瘠甲天下"的18个干旱县之一,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90%以上耕地被沟壑分割在402个梁峁2 553条沟壑间,植被生态  相似文献   

12.
劳务经济是甘肃庄浪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劳务收入已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面对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庄浪县委、县政府组织劳务部门到厦门、福州、上海等地搜寻用工信息,与福建冠捷公司等重点企业签订1500人的用工协议。2月20日,庄浪县组成2009年南下就业车队,由抽调的9名干部带领450名庄浪青年赴闽就业。  相似文献   

13.
庄浪行     
我们从兰州坐汽车去庄浪。下午三点出发。车子在黄土地上行驶,暮春4月,目力所及仍是大片大片的黄褐色,偶尔有稀稀拉拉的村落掠过。暮色渐浓时,我们的车于从红军长征会师地──会宁县城穿过。天完全黑了,车子在路上爬行,象茫茫夜海中的一帆小船,车灯只够劈开窄窄的一道光亮。翻过一个山头,远远望下去,无边无际的夜色中亮起了一带狭长的灯火。有人高兴地说:“是庄浪,庄浪到了!”有点雾气,那闪闪烁烁的万家灯火带了点飘摇恍惚的意味,象一豆油灯,衬出了夜的肃穆和神秘。在北京,一切都向你高声炫耀着人的伟大;而在这儿,你直接…  相似文献   

14.
路兴国 《发展》2022,(1):86-88
题记:《水经注·河水》曰:"庄浪河为逆水。"《辞源》载:"丽水,即今庄浪河。"庄浪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即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祁连山南脉乌鞘岭的马牙雪山,全长约190多公里,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叫金强河,流经兰州市永登县全境及西固区河口镇注入黄河,叫庄浪河。  相似文献   

15.
杨海鹏 《魅力中国》2014,(20):54-54
一、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一)景区简介:龙胜龙脊景区位于桂林西北部的龙胜县境内,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积70.1平方公里,分为金坑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梯田集壮丽与秀美于一体,以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称。是壮族、瑶族人民的结晶。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瑶族人民,祖祖辈辈,筑埂开田向高山要粮。由于是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这里的梯田大者不过一亩,小者仅能插下两三行禾苗,是世界闻名的稻作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在庄浪这块黄土地上,诞生的百万亩梯田建设的伟大实践,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结束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全面有序地开发整理土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庄浪县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从2000年开始,庄浪县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建造水库、兴修河堤,增加储备土地资源面积,为后续的土地开发整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赵小强  周维平 《发展》2009,(11):38-39
甘肃省武山县把创新投入机制和建设办法作为加快梯田建设的突破口,在用活政策和机制创新上大做文章,采取“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筹规划、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整合项目,集中使用资金,创建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桦林沟万亩梯田建设示范区,通过整合资金,形成合力,规模推进的做法,不仅解决了梯田建设中资金难筹措、劳力难组织的难题,而且改变了一乡一村小打小闹修梯田的局面,从而提高了土地治理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赵小林 《发展》2011,(2):22-23
抢抓国办意见政策机遇 加快推进庄浪跨越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出台的专门指导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庄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紧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四洞沟风景区的赤水市宝源乡有着形成千年的梯田,梯田云雾所构成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赤水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0.
金应彦 《发展》2010,(2):136-136
兰州市西固区庄浪路第一学校,前身为兰州平板玻璃厂子弟学校,建校于1966年,于2005年12月31日正式移交西固区教育局管理。移交三年来,学校在西固区党委、政府、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实现了由企业管理到地方政府管理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