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考虑非正规就业内部异质性分解了不同就业类型的工资差距来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就业的选择偏误和个人特征后,虽然不能解释正规就业者与非正规受雇者工资差异来源的全部,但两类就业群体工资差异的大部分被个人可观测特征所解释。其中,特征效应占79.3%,分割效应解释了20.7%的工资差异来源;正规就业者和自我经营者的收入差异则完全可以由两类就业群体之间的特征差异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力市场是竞争且具有一定效率的,政策调节的重点应根据劳动者的可观测特征,实施市场为导向的措施来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进入城市暂住户两份调查数据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和正规就业群体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与正规就业群体相比,非正规就业群体获得白领的概率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这些差异中市场结构因素可以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00.45%。与此同时,如果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群体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者从事白领工作的概率会上升8.85%。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规模估算及其特征——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当前城镇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对非正规就业概念模型界定的基础上,采用网站数据搜集和二阶聚类分析的方法,估算重庆11年非正规就业规模,探讨其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发现,重庆非正规就业规模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总体趋势。重庆非正规就业中存在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和灵活型的非正规就业者。根据对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包含大量新型就业形态的灵活型非正规就业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多,而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将会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是转移就业风险。转移就业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失业风险、政策风险、收入风险、健康风险及侵权风险五个层面。本文通过对东莞市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通过排序Logit模型得出:失业风险、收入风险、侵权风险对流动人口转移就业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高等民办院校基础之上研究了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归为资本(父母的职位、收入、自身优势等),主要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职位、收入、受教育程度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显著而教育资本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提高当代毕业生的就业率应从加强其个人能力水平入手,主要政策措施有: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自我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等。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空间竞争:基于上海若干样点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占有市场空间是个体或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实现市场空间均衡的结果。本文以上海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以非正规就业空间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四类不同性质的非正规就业群体,阐明了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竞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过程,并得出流动人口空间竞争的原动力来源于获利的可能性,空间竞争的过程是空间占有的过程,也是利益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多、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前单纯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显然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当尽快向非正规就业方式转变。所谓非正规就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概念,对此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界定。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各种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非国有或集体单位的各种就业,正规部门、公有制单位中的各种非正式就业…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模式与郑州地区女性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正规劳动部门和非正规劳动部门的明晰化,必然对女性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考察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入手,对郑州地区女性非正规就业的状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有关对策。一、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及国外女性非正规就业发展状况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早见于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就业领域及就业模式的分类。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又对非正规部门进行了界定,即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人力资本与性别工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鹏  刘国恩 《南方经济》2010,28(9):73-84
现有对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经验等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将健康人力资本引入工资决定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以及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健康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居民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女性工资显著低于男性;利用Oaxaca—Cotton的分解方法发现性别工资差异中大约只有20%可以被个体特征合理解释,余下的部分被认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没能观测到的因素所致。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边际贡献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对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与正式制度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建立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企业发展的分析框架,并以广东东进农牧集团为讨论对象,探讨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机理及其作用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治国 《乡镇经济》2008,24(8):77-8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溢出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有显著影响。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using datasets from the China Urban Labour Surveys of 2005 and 2010. Based on a new defini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 we estimated the propor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 relative to tot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 and found it to be 49.7% in 2005 and 40.3% in 2010. Meanwhile, our study illustrated that informal employees' earnings were 67% that of formal employees, and this large earnings gap raised the Gini coefficient to 0.42 in 2005. The Blinder–Oaxaca decomposi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rnings gap explains more than half of the overall pers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formal employm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Consequently, regulating the labour market, eliminating job discriminations and legislating the informal employ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lternative means of reducing inequal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潘景余 《乡镇经济》2008,24(7):101-105
文章依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讨论了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的逻辑关系。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稀缺,农村难以形成内生增长能力,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人力资本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富足的源泉,人力资本投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影响金融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机制。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人际之间的信任和互惠规范等方面,增强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对非正规金融或民间信用的影响及社会资本在微型金融发展和关系融资中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石玉顶 《乡镇经济》2009,25(6):90-93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特征是:低声望职业、低技术劳动、非正规和流动就业;其局限性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影响。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局限性问题。必须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改革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力资本安全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作为战略性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导致国家投资—收益失衡,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商业、技术信息流失,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必须保障我国人力资本安全,构筑人力资本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创建“双赢竞局”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构建人力资本可持续流动的国际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徐凯 《科技和产业》2024,24(10):60-64
共同富裕目标的核心是增加居民收入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收入分配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改善初次分配不平等,缩小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在两者之间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在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和经济规模大的地区,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s of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in countries’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sample consists of 62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obust standard error estimations, instrumental variable (IV) estimators,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complement one another in influencing countries’ innovations level.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oth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social capital has greater role compared to formal institutions. Furthermore, the empirical result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level tends to be higher in countries with higher social capital. We also use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ormal institutions,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differs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ormal institutions yiel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ly after exceeding in 50th quantile, whereas social capital do so at lower 10th quantile.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a policy focus on improving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countries with a low level of innovation should enrich social capital in their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