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银行问债券市场进一步创新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对创新的鼓励为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归纳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创新原则,并从基础产品创新、金融衍生品创新、做市商及其配套制度创新、发行与结算方式创新等多个角度提出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创新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缺乏流动性,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场内市场并立割裂等方面,因此,目前有必要以做市商制度的推行为突破口,来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早性,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本文从保证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市场的效率和货币市场的监管三方面讨论了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做市商制度的总体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对做市商的监督来更好地监督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做市商的相应权利与义务和和审定问题,最后分别从结算制度和金融当局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立做市商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市场》2007,(1):64-68
2006年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运行平稳,流动性充裕,成交量大幅上升,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强,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债券市场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国或一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创新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动力,也是债券市场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对我国债券市场创新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创新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创新不足。要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就要在制度层面和业务层面上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脱胎于双边报价商制度,2007年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7年第1号公告,即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中国银行自成为首批现券双边报价机构以来,积极响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号召,始终活跃在银行间市场之中。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足,成交量大幅增加,市场利率大幅下行,现券市场持续交投活跃,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获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逐步确立了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主板地位,但是在市场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和运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是世界最发达的市政债券市场,主要的发达表现有:债券交易工具的多样性和信用风险防范制度的多重性。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的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交易工具亟待创新,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体系急需建立。我国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成熟经验,强化我国债券市场交易工具的创新,逐步建立综合的立体式的债券风险防范制度体系,推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加强做市商制度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历程和成绩,并从多个角度就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提出相关建议。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容量稳步增长,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这些均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形成当前以银行间为主,交易所、柜台市场作为有效补充的多层次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具体来说.要从转变目前的监管体制、创造多元化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强和改进市场中介机构服务这三方面入手.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柜台零售市场共存的发展格局,但长期以来这几个市场一直处于行政分割状态,成为困扰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的制度性障碍。2002年以来政府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增加市场之间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的交叉程度,从而加快了中国债券市场统一的步伐。为了进一步增加资金在各市场之间自由流动的程度,实现我国债券市场实质统一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我国债券市场还需要从各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活跃市场交易、推动市场发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1年4月29日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这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方式上的一大创新。本文在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非公开定向发行的主要特点与运行制度安排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非公开定向发行与公开发行的六点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列举了推出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的四点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应予重视的五类风险进行了系统剖析。  相似文献   

13.
顾伟 《新金融》2000,(6):37-39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辅的格局,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取得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以99年为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达3817亿,占发行总量的60%,发行各类记帐式债券占整个记帐式债券发行量的89%;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可流通债券为10500亿元,99年回购债券量达3900亿元;市场主体由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扩展到包括商业银行总行、授权分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联社等在内的461家各类金融机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目前的单边询价交易方式成为一种低效的债券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做市商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于2000年3月6日向市场推出了现券买卖的双边报价功能,为做市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债券市场上存在的势力雄厚、营运规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会员,如国债一级承销商、公开市场业务一经自营商等,保证了做市商能最终产生于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基本具备推行做市商制度的软件、硬件条件,应逐步开始做市商制度的试点。  相似文献   

14.
2004年7月,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了140.7亿元和150亿元的10年期发行人可赎回次级债券,成为第一批公开发行的次级债券。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使商业银行首次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从而为我国债券市场在品种,发行主体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注入了新鲜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建立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本文在回顾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的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我国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近几年调控我国货币供应总量和货币市场利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方金融》2005,(6):1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支持债券市场发展的新政策接踵而来:国债买断式回购、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远期交易、企业短期融资券等新的管理办法出台.涉及面涵盖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毫无疑问,央行推出的一系列新政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新的债券及衍生交易品种.必将推动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份,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交易量再创新低,拆借和回购利率小幅波动,市场资金面由松趋紧,现券市场震荡上行。本月买断式回购正式启动标志着做空交易机制正式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8.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子市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社会融资投资、市场流动性调剂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货币政策的有效互动仍然存在诸多阻碍,需从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市场容量、优化市场结构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很大进展,但市场分割等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影响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我国债券市场制度改进的重要性,建议国家采取适当措施,逐步推进直至实现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辛茹 《银行家》2021,(3):137-139
导语: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一级托管"的登记托管体系。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一级托管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2019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要求理财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多级托管模式,由托管人为理财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服务。该制度安排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制度提供了契机。笔者将从托管银行的角度,探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并对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模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