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息人才、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多元化投资渠道、产业发展战略、配套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分配结构三方面来分析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总结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河北省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探讨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是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2005-2018年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演变过程,诊断影响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前者经历了从中级到良好水平的发展过程,后者经历了较差、中级、良好到优质水平的发展过程;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到中等协调的演变过程;物流产业经济效益子系统对两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信息产业知识支撑子系统对两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小;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和物流产业的综合水平是影响两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基于研究结论,设计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息产业“政产学研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必需由技术创新体系来规范和指导。在分析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时期我国信息产业"政产学研资"技术创新体系,对加快建设我国信息产业"政产学研资"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才卓  鲁啸军 《活力》2004,(11):160-161
广义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加工、传递和利用有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还包括新闻、出版、金融、教育、科研、邮政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信息产业正在或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和信息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均超过50%。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入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然而,不同区域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制约了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分析比较各区域信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分析比较了中国热点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再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信息产业对于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最终得出信息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结论,进而提出创新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环境、平衡区域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侯小维 《数据》2001,(10):39-41
何谓信息产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如何界定信息产业,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如何评价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为此,北京市将"建立信息产业和城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作为一项重要课题,重点研究了信息产业的行业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体系,此研究成果将纳入今后的统计调查制度当中,逐年对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监测,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蓓  钱钢  乔爱萍 《价值工程》2012,31(4):127-128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通过引力模型对沪宁线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得到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然后根据计算的沪宁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值,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结构相似性等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发展状况及产业集群的结构。针对这些社会网络的指标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信息产业已成为工业化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产业的范围一般认为包括信息传播载体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播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和广西信息产业发展障碍的阐述,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提出了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关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关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阎小培一、经济学与信息科学有关信息产业的研究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前者是开发、制造并销售设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编制湖北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经济依存系数、产业关联系数和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从而对湖北省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信息产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以及信息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湖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简要总结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适宜中国信息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明显地受到产业集群竞争力大小的影响.东西部信息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东部相比,西部还未形成能良性循环的信息产业集群.要缩小东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差距,西部信息产业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西部大开发方针为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发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必须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实施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加快使一些较低级的产业集群过渡到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因此研究西部信息产业实施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就显得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实现从理论到现实转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融入新兴产业实现信息产业的转型,是广西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本文对广西信息产业转型发展的可行性、难点及其突破思路进行分析。广西信息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传统工业体系健全、相对发达,这为信息产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市场需求旺盛、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以及广西与东盟有良好的信息产业合作平台,则为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创造了条件。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滞后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诸多难题,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一一破解。  相似文献   

17.
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对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需要设置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建立信息产业统计学。本文论述了建立信息产业统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业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具体测度信息产业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状况,并对信息产业与我国劳动就业总量、劳动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信息产业对全社会的劳动就业产生正向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全社会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是有利的,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信息技术等为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发展融合,信息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一系列战略举措逐步实施,以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对信息技术、网络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20.
王人辉 《现代企业》2008,(10):54-55
信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其内在推动力就在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成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推动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的重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