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已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还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在这2亿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几年来的“民工潮”企盼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每到“春运”,各大新闻媒体挂在嘴边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民工潮”,尽管有关部门一年比一年的提前作出准备工作,可“民工潮”仍势不可档。今年离春节尚有一个月时,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就纷纷警示,今年的民工流量将会大大超过往年。 应当说,“民工潮”的出现,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要以现有城市规模去吸纳1.5亿以上并继续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某报上看到一篇“妙文”,题为《民工潮:危险的潜流》。一看标题,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民工潮,不就是那些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吗?民工潮是农村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伟大力量,它改变了农村,也改变了城市,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是当今中国活力所在的一翼,怎么突然危险了呢?对谁危险?危险在哪?读完文章,答案是明白的,那就是此文作者以所谓“城里人”的代言人身份,感到农村来的这帮泥腿子威胁到城市,不,“城里人”的安全,据说是抢了“城里人”的饭碗。  相似文献   

4.
“打工族”回乡创业邱模忠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回乡领办、创办乡镇企业是近几年“民工潮”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可喜现象的出现,对我县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力。(一)近几年,玉山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孔雀东南飞”,到沪、粤、浙等沿海地...  相似文献   

5.
很难说是谁第一次提出了“民工潮”的概念,但没有人会忽视“民工潮”现象 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绵不断地涌现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据统计,现在全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多达8600万,其中今年以来新增600万,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近1.3亿,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流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来自农产品主产区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以安徽省为  相似文献   

6.
沿海发达地区“民工短缺”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然而,从2004年春天开始,“民工短缺”这个词替代了“民工潮”,成了沿海地区热议的话题。宁波地区由于许多工作做在前面,虽然总体上并没有出现像有些地区那样大规模的“民工荒”,但在服装、机械、电子等民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形成了难以遏止的“民工潮”。“民工潮”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但2004年以来,却出现了民工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劳动力外流直接引发了农村精英阶层缺失、底层群体过于庞大、经济社会发展后继乏力。制度经济学认为.健全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推动劳动力合理“外流”“回流”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困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彭金英 《魅力中国》2010,(31):79-79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搞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组织,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12.
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美群 《乡镇经济》2005,2(12):8-11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来看,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远的主要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合理负担沉重;生产方式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保证城镇居民需要等。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农村、农业、农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产生有历史原因、人口原因、政策原因等.它一方面与农村产业相联系,另一方面关乎农民收入与农村稳定,可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输出劳动力,特别是利用丰富的高智力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华 《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国营 《乡镇经济》2008,24(10):9-12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首要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在当前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必须引导和教育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使农民实现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谋洲 《乡镇经济》2008,24(3):78-81
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它具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但在发挥这一功能方面它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在此方面的不足,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机制设计,提高乡村旅游地农民的参与范围和程度;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在保持乡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价格机制,调节游客流量;充分发挥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克服乡村旅游经营分散性带来的弊端;加大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留富 《乡镇经济》2009,25(12):34-36
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在国家就业体系、劳动者权益保护、就业服务和法规救助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歧视性政策,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影响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徐丽艳  乔家立 《改革与战略》2010,26(11):47-49,8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地有效流转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的事实,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对农地流转制度效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农地流转的相关背景,然后在阐述了制度与制度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短板"理论,用于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制度效率,并对促进农地有效流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