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佼 《新经济》2011,(12):91-91
我的生活中总有神人出现,今天登场的是一位盲人朋友。他已经50多岁,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志向就是将湖北老家的芋头卖到全中国,还要创个品牌,而眼下,他是一家大型盲人按摩店的老板。  相似文献   

2.
一天早晨,有个盲人来到伦敦街头行乞,胸前的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直到中午,他手持的钱罐还是空的。一个过路诗人在盲人的牌子上方添了“春天来了”几个字。傍晚,诗人再次经过这里,发现盲人的钱罐里已装满钱币。这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文学的魅力,诗人仅用四个字,就“点铁成金”,使一句过往行人熟视无睹的话,变成足以打动人心的诗。文章都是有情物,诗文如此,议论性文体也概莫能外。中国历史上那些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手中之笔无不饱蘸情之浓墨,写景则情景交融,写事则情事交融,写理则情理交融。随便打开一本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3.
我以为无厘头会像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的流行现象,打个喷嚏就过去了.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将无厘头大无畏精神发扬到底.说完他就掏出了一本书和一张海报,与其他坐在落地玻璃窗前喝咖啡、一身职业打扮会晤客人的青年有所不同,这个青年人有点周星驰的落魄扮相,这样说大家就都知道了.需要补充的是,他却长着一张梁家辉的面孔.  相似文献   

4.
记:杜先生,很荣幸您能接受我的采访。首先,请允许我冒昧地提出几个有关生活方面的问题.我听说您先前是学英语的,后来是如何走向儒家研究之路的?是什么促使您把那么多的精力投入到儒学研究中去的? 杜:我在中学的时候,大概十四五岁就开始接触到了儒学,这源于牟宗三先生的影响。牟先生是第二代新儒学家中比较突出的学者,他的学生教过我《论语》、《四书》,我也听过他的课.所以.大学的时  相似文献   

5.
王林有点庆幸.7月16日下午,他像"打仗"一样办完了所有的住房公积金手续."上周五就有朋友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催我赶紧把公积金贷款的手续完成.周一我去办手续的时候,就听到很多人都在问是不是政策会有变化,当时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法,没想到才不过一周的时间,新政就出台了."他说.  相似文献   

6.
上尉的女儿     
16岁那年,父亲说“该送他去服兵役了”,就把我送到奥伦堡去服役。临行时对我说:“彼得,你向谁宣誓,就得效忠尽职,要听从长官,不要争宠,不要邀功,也不要推诿,要记住一条谚语:爱惜衣裳从新时起,爱惜名誉从小时起。”仆人萨韦利伊奇随我一起去。我们在辛比尔斯克逗留一夜,在那里我打台球输给了骠骑兵大尉伊万·伊万诺维奇·祖林,赔给他100卢布。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都知道霍英东先生的大名,他的轶闻趣事,不少人也都了解不少,如他的捐赠,他创办的霍英东集团,他第一个在内地的投资,他为中国的体育事业的贡献等,……但对其家庭生活显然知之甚少.这里介绍3件事,以飨读者.随从及生活秘书问题霍英东生活之简朴,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笔者有幸拜访过他几次,其中有的时间是在机场的贵宾厅.记得那次见面,我看到他是去北京开会,原以为会前呼后拥一大群.我左看右看,只看到3个人:霍英东本人及夫人,还有一个就是他那位留法且精通英法语的秘书.我悄悄问送客人,难道还有人没有来?他们说,哪里会没来,全都在这里呢.我仍然表示疑惑.后来一件事证实了霍英东的随从问题:有一位很有身份,且与他来往密切的人说,即使去国外,至多加上一位生活秘书,国内就一肩挑了.霍英东的秘书介绍说,霍英东本人晚年生活愈加节俭,不愿意铺张,也不呼啦啦惊天动地,即使在家里,他也是很随便的人,对生活没什么要  相似文献   

8.
家教历险记     
邱亚斐 《经济》2006,(4):12-14
室友求兼职回到寝室后气急败坏地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找家教老师还要个大个子的.难道个子矮就教不好他的孩子吗!”然后有转身对我说”你去肯定行,你一米八的个子,我就不信他还嫌矮!我已经向他推荐了你,他让你明天去试试。”  相似文献   

9.
需要出走     
我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要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就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 当时我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我曾经睡过火车站,那时候戛纳火车站里有一堆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报纸.早上5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  相似文献   

10.
一次出差路上,我的一个属下突发急性肠炎.我带他到医院去的时候,属下跟那个医生说:"大夫,你看是不是要吊盐水?"没想到那个医生的回答很轻松:"想吊盐水还不容易吗?"结果我那个属下就去吊盐水.你猜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那个属下到药房去领药的时候,领的是个篮子,里面装了十二瓶盐水,属下又回去问那个医生说:"大夫,要吊这么多盐水吗?"那个医生说:"你不是喜欢吊盐水吗?"  相似文献   

11.
《经济》2014,(4):127
正今年春节,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格外思念家人。说到过节,说到家人,就不能不说说他们喝酒的事儿。我家是满人,世代生活在关外,性格粗犷豪爽,家里的男男女女没有不喝酒的。每到过节,大家聚在一起,上至年过七旬的长者,下至7岁的娃娃都会畅饮一番。我9岁那年的元宵节,晚上家宴,说好了吃过饭全家一起去看花灯。大哥喝了白酒意犹未尽,还在继续喝啤酒,我怕耽误了看灯就去催他,大哥和我说,要是着急,就替他喝一杯。结果我喝了一杯他指着剩下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26岁的1991年的7月28日这天,对于他人也许是个平常的日子,可对我却终生难忘。这一天,我的理想变为现实;这一天,谱写了我创业的崭新篇章;这一天,张开了我奋飞的翅膀。就在这一天,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承载着满座的客人,更承载着我梦寐以求的希望,由长沙起飞,穿越云层,平稳地降落在瓯江之畔的温州机场。民航湖南省局领导的手和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能松开。他们激动、兴奋,说:“王均瑶,你干了一件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啊!”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报道了我包飞机的事,说我是“胆大包天”,“开中国私人包机之先河”,“创造了90年代…  相似文献   

13.
《经贸实践》2004,(12):59-59
在洛克菲勒的轶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暴客恣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视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相似文献   

14.
张云皓 《新经济》2012,(12):42-44
这个警察像导游——奥地利警察MAX 从意大利刚进入奥地利不久我就被她那湖光山色吸引了,一切美得就像童话一样.我放慢了骑车的速度,悠然地欣赏着.忽然听到后面警笛鸣起,我回头一看警察居然招手让我停下,我在想我不会是犯了什么事吧,心情不由地紧张起来.警察问了我来奥地利的目的和查看了我的护照后告诉了我原因——原来我误上了高速路.这位名叫Max的奥地利警察告诉我应该返回国道继续行驶,可是有个问题,我不懂得去国道的路.他的尽责很快就消除了我的担心——他让同事开车先走,然后自己走路带我去国道.  相似文献   

15.
峥嵘 《经济》2004,(6):8
这个信念是我炒股多年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如果能有别的生意做就千万别去炒股! 和本人办公室座位紧挨着的一个同事要辞职了,他爸叫他去佛山南海帮着做水果批发生意。临走时他透露了一些水果批发生意的“行情”。  相似文献   

16.
从海外回国经商的吕苗在遭遇了种种不讲信誉给她带来的损失和烦恼后,给我讲述了她在美国做生意时接受的一个教训.1989年创业初期,一家公司想赊账从她这里提走一批货.吕苗看来人的公司名气挺响的,便同意了.其实她并不知道,这家公司在经济上已近崩溃,当他收到这笔货后便宣布破产.有好心人提醒吕苗:“为什么你不去查他的账就同意和他做生意?”接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吕苗每做一 笔买卖前,都要先去“信誉档案所”查对方的信誉情况.吕苗对我说:“只要有业务往来,我就会花20美元先查他以前作过多少生意,是否有过不良记录,以便心中有数,不会再上当受骗.”信誉是企业的灵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商人“无奸不商”这句话似乎已成为真理.“难道老实人真的就做不成生意?”针对我的提问,以办理经济案子出名的  相似文献   

17.
“五·一”劳动节来了,我想起了一句名谚:“劳动钱,万万年”。“万万年”自然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但是,“劳动钱”(这自然是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是清清白白,买东西吃香,用着踏实的。 自从大家有了“奔小康”的目标之后,“致富”也自然成了大家的话题和努力的方向了。怎么“致富”呢?正经的自然是劳动致富。于是,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铁匠,他四十岁后才得子。夫妻俩都十分溺爱这个“老来子”,所以这孩子从小就  相似文献   

18.
一、发现问题 担任四年(3)班的班主任没几天,N的名字就占据了我的双耳。常常不是N和人打架,就是N骂人。当大家专心听老师上课时,他却当众剪脚趾甲,老师对他好言相劝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等我翦完,我就不翦了。”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有时甚至上课时都找不到他的人影,为了保证正常教学,我常常只能先放弃寻找他。有一次,半节课后他又自己回来了,当我压住心头的怒火问他上哪儿去了时,他却嘻嘻一笑:“我和妈妈说话去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更是无可奈何。每次测验,他总是懒洋洋的,做一道题目休息五分钟。问他怎么不做,他也挺在理:“我在动脑筋呀!”结果60分钟才做了一半的题目,自然就不及格了。每次我耐着性子问他为什么不做完,回答总是:“我来不及了!”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加快速度时,他的回答更理直气壮:“我习惯了!”  相似文献   

19.
(十六)“五一”节快到了.我到北京已十多天了,学校工作很多,想节前回校.我向西光同志谈了想法.杨西光同志与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说:“文章已改得差不多了,你要回去也可以,下面就交给中央党校的同志帮助作点修改了.”杨西光同志很真诚,与我谈了很多.他说:“不久前,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杨西光同志‘文革’前是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学习结束时,胡耀邦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到《光明日报》工作.耀邦同志说,北京四大报刊,二比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是积极揭批‘四人帮’,推动拨乱反正的,《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是执行‘两个凡是’的,现在要你去《光明日报》工作,就是要去改变《光明日报》的面貌,把二比二变成三比一”.他又说:“《光明日报》改变面貌,要抓文章.他们给我送来了你的文章.我看了文章.内容很好,很重要,放在哲学版可惜了,要放到第一版去.《光明日报》改变面貌就从这篇文章开始.”  相似文献   

20.
《经济纵横》2009,(Z1):55-59
博士印象速记:陈为博士,既是中人网首席人才识别与发展专家,"中国人力资源100人"学术委员会成员,自是本届论坛上活跃的主力。这位自谓经历过两次裁员,但是反而更好的博士先生,现实生活中其实朴素而又朴实,如果让你一见面就可以认出来他,概括描述一下或者贴个标签的话,这一句估计是既简单又形象:像是北京城典型的老牌知识分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和我自己的历史记忆有关。记得刚来北京上大学,就耳闻这样一句话:不要小瞧那些穿着不打眼的老老少少,也许,你在胡同口见着的某个老奶奶,数不出几辈就和皇室结着亲;你在中关村遇上的某个老大爷,回转十几二十年正是在国外留洋过的中科院研究员。我明白这其中的戏虐成分,但是至今我仍然相信,天上掉板砖砸伤人,十个里面大部分是本科生,不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带着这样的印记,我只要见到衣着朴素、学识渊博,总之是外在低调内在暴富而又拥有足够人生阅历的学者,我就自然想到了"北京知识分子"这个词。而"老牌"一词,和文革时期形容政治上"根正苗红"一样,界定着其学识的历史根基。我承认,对于真正了解博士的人而言,这个形容粗糙而且老土,就好像真正了解北京的人,明白故宫、长城等等地标,作用之一不过是让你瞟一眼就知道是哪,不身临其境也能将其特色咂摸个一二。我的这个标签式界定,能够如此也够满足的。完整细致、生动丰满的博士素描,来日再续吧。在三地论坛上,都有他的主题挑战,一行人一路风尘仆仆,他更是始终都不显一点倦怠,大概也是乐在其中。期间,没有统计他回答了多少提问,也没有去计算他究竟在论坛上活跃多长时间,但是,即便计算出来,相比较他为着自己钟爱的专业和研究这么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付出,大概也只是九牛一毛。而且,借用那个结果导向的无情魔咒,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