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诞生。20年来,中关村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北京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部海淀园的成长史,可以说浓缩了当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发展的全过程。海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和核心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历史交汇期。它通过依托中关村地区密集的教育、科研资源,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历经20多年的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今天,海淀园已成为中国的"硅谷",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和辐射源。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成立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国家出台支持做强中关村的8条政策措施,并于第二年批准中关村园区进行第4次调整。  相似文献   

4.
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后,针对国家高新区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国家高新区的地位、定位、作用、发展和要求,肯定了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提出在稳定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温总理的讲话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视。在科技界,特别是国家高新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作为火炬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高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20年的创业,我国首家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缩影和代表.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其发展建设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先后4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1999年6月,  相似文献   

7.
建立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自从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同)--中关村科技园区后,国务院已批准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走过的这条路,是不断创新、发展,变化的路.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八十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中关村一大批科技人员以一往无前的巨大勇气投身科技变革,在中关村地区"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从全国首家民营科技机构,到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由众多科技群形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再从全国首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1999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如今的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新区》2010,(6):31-3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198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1999年,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大决策。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关村时指出,  相似文献   

10.
李焱 《首都经济》2014,(1):79-81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祥地,200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25年的发展,核心区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
李焱 《首都经济》2008,(7):64-65
2008年6月6日下午3时,随着“创新思想晶片”启动仪式装置的绚烂开启,“追溯创新之源”海淀区纪念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海淀园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作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基地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事关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大局。而增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又与是否能够谋划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战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新区发展,以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为标志,历经近20年历程,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崛起,自主创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形势下,高新区要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的制定和发布,标志着高新区进入一个目标清晰的、新的、有序发展阶段。“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未来”就是《高新区纲要》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二次创业”的新阶段,营造一个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至关重要。发最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向,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大园区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工作思路,以服务促发展为工作主线,进一步深化服务创优活动的内涵,以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创业环境。国家高新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特,改革创新也是推进国家高新区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高新区的实践证明,制度重于技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是资源与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制度和环境。虽然我国是一个科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后工业化国家.但只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局部优化、有利于产业化要素聚集的良好环境,也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一届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湖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3月批准建立了26个国家青新区.1992年11月再次批准建立25个国家高新区.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陕西插凌冒家农业高新区。至此,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共53家。2004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5500多亿元,占全国的8.8%,出口总额超过824亿美元.占全国的12%,国家高新区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产出了全国5%以上的GDP。[编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并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今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充分肯定了国家高新区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为国家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部火炬中心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重要任务,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下真功、求实效。  相似文献   

18.
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做出重大决策:举全省全市之力,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2001年2月、7月,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分别正式批复武汉东湖开发区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在华夏腹地诞生! 2001年9月,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云集武汉东湖,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号角在这里吹响。东湖高新区趁势而上,策马扬鞭,义无反顾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示范区前身),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早期的中关村只有527家企业,科技型企业从业的人员为3800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组装、研发生产和销售,年销售收入14亿元,上缴税费0.5亿元.  相似文献   

20.
一、昆明高新区15年的奋斗业绩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高新区成为了全国5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5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指引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经过一批批建设者的艰苦努力,昆明高新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最动人的壮丽图画,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创业者的摇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