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低碳城市客运交通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第一,构建市民低碳交通伦理,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文化认知;第二,采取低碳工程措施,以科技手段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碳;第三,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化的资金瓶颈;第四,制定科学的城市公交规划,使公交优先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外出游行也慢慢向便捷的同时也要舒适,安全的同时也要快速的方向靠近.为了促进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旅客运输组织的服务过程中就要以"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以客运枢纽建设为首要重点,来提高我国各大城市的客运方式的衔接效率,进而完善客运方式的集现代化、一体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有效组织客运方式是客运枢纽建设发展的关键,所以要让旅客在任何客运方式之中都可以感觉到"零距离"的换乘,进而提高我国备大城市的换乘效率,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时空压缩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模型,测度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最短时间距离及其变化,利用德尔菲法和等时圈分析法等方法,从城市、都市圈、城市群3个尺度探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方案制订及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在交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幅度缩短,城际社会经济交流更加密切,区域内1 h以内的城市对数量急剧增多;(2)区域高水平一体化地区集中分布于沪宁和沪杭等轴带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一体化水平较高;(3)在时空压缩效应下,区域中心城市扩大了“溢出效应”和“同城效应”的地域范围;(4)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空间异质性随着高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杭州、无锡、苏州、合肥等城市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核心城市,芜湖、安庆等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担负着保障城市日常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它与其他专业工程系统一样,有其自己的特性、构成和功能,在保障、维护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深圳市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现实和规划,说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如何承担其城市职能的。  相似文献   

5.
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交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交通系统一体化也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长沙作为长江中游三大城市圈(群)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它的主动融入将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带来极大的助力.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的现状基础和不足之处,从航空系统、铁路系统、航运系统、公路等4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基本形成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长沙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制定的未来八年我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给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国家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真实版图,也是国家和城市把握全球机遇、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粤港澳为首的大珠三角城市群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与自身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相比,大珠三角城市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同时也面临着需要破解的各种难题。粤港澳只要抓住、抓紧、抓好十八大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这一无比广阔的空间,必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案例,从城市群产业整合的角度探讨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仅仅是满足了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而是否形成城市群的服务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才是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得以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城市群产业整合的关键。中原城市群现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制造业的低端发展,群内缺少有效的经济结构联系,亟待进行产业整合。这与中心城市郑州的经济弱质性导致其扩散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密切相关。未来郑州的发展方向不在于追求提升经济总量进而提高首位度,而需要选择在生产性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等有限领域形成有高度的中心,以此来组织和推动中原城市群的产业整合。  相似文献   

8.
林琳 《生产力研究》2012,(3):104-106
文章探讨适合我国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优化方法——基于生态交通的优化方法,目的是为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同时建立基于环保约束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融入了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各种因素,使其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又能使交通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最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提供可行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要前提是推进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构建城市群治理评价体系,将城市治理效能量化并开展评价,提出提高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1)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内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分项看,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变异系数最大,以杭州湾大湾区和沪宁合发展带为代表的区域治理评价最好;(3)生态治理与长三角自然地理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浙江西南区域和安徽南部区域呈现出高值特征。文章认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要加强区域协同强化经济协作、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强内部文化价值挖掘与联动开发、强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建、加强数据共享与跨区域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赵东阳 《经济师》2005,3(12):32-33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文章从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和功能入手,分析了从城市化到城市群的必然趋势,并从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数学模型中探讨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而适应中国实际的组团式城市群将会大大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对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城市空间布局下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以西安为例,对空间布局与交通发展战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发展中道路交通、城市空间、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服务居民出行活动、满足货物运输需求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空间的形成,并带动经济发展要素因子向交通便利的区域集聚,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提供需求空间。文章以南宁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策划为例,阐述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如何结合区域开放开发、城市群建设、卫星城镇建设与县(区)互联互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优化、都市产业集聚带发展、大都市圈旅游产业组织、现代物流业发展、关键交通节点土地综合开发8大领域引领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新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有关城市群的研究渐成热点。本文在介绍国外八大城市群的同时,首次总结提炼出了国外城市群的两大发展模式,并重点阐析了国外城市群形成发展中的主导经验,以期对我国城市群建设发展有所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既有的关于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大都分别针对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展开,本文在研究城市群的同时,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发展.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作为城市群问协同发展的典型代表,提出了逐步实现辽宁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公共交通体系是大城市扩散和中国都市圈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长株潭一体化的背景之下,通过长沙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推行公共交通政策对加快培育和发展两型社会都市圈是极其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添锦 《经济论坛》2005,(21):34-36
一、城市群的界定 城市群形成是以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地貌与地质条件、生物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与通讯等方面。它的形成与演进大致要经历单个城市发展、单中心城市群、多中心城市群、大城市群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