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宋莹  宋晶 《金融纵横》2014,(5):40-4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上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国际监管组织在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制定评估方法和特别监管措施的基础上,拟定针对非银行非保险机构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NBNIG—SIFIs)的评估框架,从而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更加完整。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非银行非保险(NBNI)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借鉴国际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NBNI监管框架、提高监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根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指引》(2009年),确定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在内的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通过实践普遍认为,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针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来制订特殊的监管措施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概念,阐述了保险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在此基础上说明了IAIS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以及IAIS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银行集团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机构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间的组织融合和业务交叉,同时也对集团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制度带来较大冲击.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额外资本要求,以及美国、英国、欧盟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改革经验做法,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斌 《金融会计》2016,(4):55-61
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大而不能倒"问题,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会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本文在对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的基本原则、资本要求和与其他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影响,最后就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期的监管多集中于微观视角,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和风险防范,危机中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监管部门对规模较大、跨区域经营、关联度较高的金融机构的关注。随着金融自由化加深和金融创新推进,为更好地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亟需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特别是逐步搭建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文章分析和评估了美国和欧盟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框架,并结合中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沿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保险监管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保险机构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其风险特征已与以往有所不同,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源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提出的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于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童点.本文从临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临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愈加重视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准确识别是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也是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市场法和指标法构建模型,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系统重要性识别,并开展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单独使用两种方法识别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政策制定者将指标法和市场法相结合,纳入现有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框架,细化监管标准和落实差别化监管措施,并加强数据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宏观审慎导向的金融监管是理论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对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在Adrian与Brunnermeier(2008)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Copula函数和GARCH分布的动态CoVaR模型,推导出了一种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指标,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监管强度进行排序。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动态的特征,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和它的系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致力于降低其道德风险,终结大型金融机构“过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国的监管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微观审慎监管自金融危机以后已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虽我国的金融监管近几年有效性有所提高,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亟需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宏观审慎正好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理金融市场的方向,把监管视角从微观审慎转向宏观审慎,有效地补充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监管空白。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和现状,并就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建议:金融统计的标准、系统风险度量、系统重要性机构因其独特的性质需要差别化要求,最后对中央银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优劣做出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1,(8):78-85
<正>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大而不能倒"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降低SIFI风险对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关键影响。研究SIFI国际监管改革新的进展,把握国际监管改革趋势,借鉴国际改革经验,对于识别和防范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和规则,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框架和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的发展历程,及欧洲央行体系(ESCB)两大组成部分——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成员国国家中央银行(NCBs)在ESRB履职中的辅助作用。同时,通过综述典型国家宏观审慎管理当局与其中央银行间的主流合作模式,对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为确保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有效履职,健全其法律保障甚有必要,这包括建立可靠的数据采集渠道和尊重央行的独立性。文章最后对我国央行如何参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体系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FI)由于规模大、交易对手多、业务联系广等原因,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大了对SIFI监管政策的研究,确定了识别和评估SIFI的方法,推出了一系列对SIFI强化监管的政策措施,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名单。美国、欧盟和英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加强了对sIFI的监管。我国的中国银行已入选G—SIB,未来还会有大型银行加入G—SIB之列。面对新的形势,客观上需要参照国际社会对SIFI监管的政策新规,完善我国sIFI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贷危机以来,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容被广泛讨论,美、英、欧等发达经济体已就此开展了相关改革,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纳入其中.本文就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工具进行了梳理,期望通过探讨中央银行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