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娟 《企业活力》2005,(8):56-57
<正>一、有关供应链的研究角度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竞争,企业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技术趋于同性增加的情况下,产品容易被模仿,但一个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却难以仿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它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  相似文献   

2.
企业成长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发展再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它们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保证持续竞争力。公司治理也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时俱进,但无论公司的经济状况如何,其运作都与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密不可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强调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长远利益角度出发和考虑,实施系统规范的管理,用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公司在战略财务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制定战略财务管理制度,并利用战略财务管理来规范其运作,能更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进入了加速成长阶段。但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是,许多企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成长之后,纷纷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提前衰亡。企业如何突破成长瓶颈实现持续成长,这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亟待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企业创新成长与企业创新网络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企业创新网络生物学类比为企业生态性创新网络,并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解构企业创新网络优化,构建起基于生态性创新网络优化的企业创新成长战略。该战略包括促进企业规模扩张的企业生态性创新网络合理化和促进企业质量提升的企业生态性创新网络高级化两个子战略。运用该企业创新成长战略对中国企业创新成长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指出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创新成长的阶段,根据不同企业创新网络优化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企业创新成长战略,发挥企业创新网络优化对企业创新成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略柔性是企业战略本身的一种特性,也是企业柔性的最高表现。只有提高企业战略柔性,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提高企业的战略柔性主要是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全体职工的战略响应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资源观与企业成长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战略理论和分析框架多以适应外部环境为重点,对企业内部因素未作深入研究.然而SWOT分析矩阵告诉我们,不管环境分析如何严密,那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对竞争优势源泉的完整认识,还需要对企业内部实力与弱点加以分析(Barney,199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大,产业边界的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渐下降,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分析所获得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不少管理学家在对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形成了以内部资源为侧重点的资源观(resource-basedview).基于资源的战略理论异军突起,并一跃成为当今战略理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成长是西部原发性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本文通过生物学类比中的企业生态位理论,对西部原发性企业自主创新成长环境进行拟合分析,指出西部原发性企业在自主创新成长中存在自主创新成长阶段定位不清、非突破性自主创新成长战略生态因子发展不均衡、突破性自主创新成长战略生态因子整合低效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企业科协》2007,(12):24-26
中关村企业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等三种主要创新模式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 一、中关村企业原始创新的特点 1.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关村原始创新的重要动力 中关村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不仅仅是来自市场需求,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关村原始创新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企业增长的模式和方法两个纬度建立了企业增长的模型,并导入企业成长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增长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内外部动因。探讨了战略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通过实例和分析,阐述了软件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在战略制定过程、市场判断、研发策略、转型文化和资源流失控制等方面应采取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中外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巨大差距将使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然而,以奇瑞、江淮等为代表的安徽汽车企业却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结合技术创新理论分析总结安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企业都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就传统意义而言,企业的成长战略有两种——内部扩张和外部兼并。而后者似乎更受青睐,广泛运用于纵向整合。的确,成功的纵向整合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回避市场的波动性,促进技术的开发,确保供应和需求,提高进入和移动壁垒,等等。但事实表明,内部扩张和外部兼并都有其巨大的局限性。首先,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求企业购置资产,这无疑加重企业的负担和风险。其次,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产品与多种科技的结合不断加强,项目投资的不断加大,就内部扩张而言,企业单凭自己的资金、技术、人…  相似文献   

14.
李冠华 《价值工程》2006,25(12):33-35
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能大力提高模仿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只有了解我国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我国企业变革寻找到有效的途径,为其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臼益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主创新战略因其能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备受关注。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战略,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创新战略的选择。企业可选择原始创新,在生产领域内获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也可选择集成创新,融合汇聚多种相关技术成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还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自主创新要通过研发来实现,并将研发成果转换成有价值的市场产品,而企业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还是要看财务分析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孙旷怡 《数据》2011,(3):71-73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企业。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复杂系统,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分析北京市软件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影响因素分解,构建了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2009年的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最后对提高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袁艺 《企业世界》2008,(2):42-43
利基与利基战略 “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如果针对中国企业,可将利基理解为一种企业成长战略。它指企业选定一个特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一、利基与利基战略 “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如果针对中国企业.可将利基理解为一种企业成长战略。它指企业选定一个特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人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它强调的是竞争战略中的集中与后发.以及职能战略中的市场细分。  相似文献   

19.
刘玥 《河北企业》2021,(6):46-48
本文以吸收能力为研究视角,探索创新战略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收集了2015—2017年沪深两市A股互联网相关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数据披露不完整的企业,共得出140个样本数据,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施创新战略能够促进企业成长绩效的增长,但是具有一定的递延性,滞后一期所带来的绩效...  相似文献   

20.
中小制造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东 《企业经济》2005,(8):67-69
中小制造企业是我国竞争较激烈的一个行业,这类企业一直以低成本、低利润并通过扩大生产数量和制造规模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普遍采用的是追随与模仿的企业成长战略,缺乏二次创新能力。本文试图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博弈论分析方法来探讨这种低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动因,并进一步指出中小制造企业谋求技术联盟的可能性,阐明只有更加重视企业二次创新能力的突破性培养,才能走出低利、高耗的被动局面,提高行业内整体的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