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本体论问题颇为特殊,其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之中。从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大体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也即经由以“美在客观”说和“美在主观”说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科学认识论的“美在主客观统一”说。美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视环境美学为“应用门类美学”是对环境美学的最大误读。这一界定误解了环境美学所说“环境”,也误解了环境关学家所说的“应用美学”。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在我们之“外”的环境,而是我们始终置身于其“中”的环境;并非二元论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整体论意义上的环境。环境美学所说的应用关学,并非既定美学理论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而是美学应转换其学术品格意义上的应用。环境美学不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观照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从环境的角度来反思美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温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凡是以前来过温州的人,都烙下抹不去的印象:“美丽的姑娘,破烂的城市”、“外面脏乱差,里头现代化”。如今,温州的城市面貌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现代化品位的画卷:天空变小了,轮子跑快了,噪音分贝降低了,绿色流溢了,呼吸清新了…...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他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观点。其“境界”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要求情景交融,意与境浑。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并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而且“其旨遥深”。  相似文献   

5.
当我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念大学本科的时候,曾经一度对美学哲学十分着迷,从图书馆里借了不少的美学著作来看。但是,读完许多美学哲学的著作后,反而感到纳闷了——美学哲学家们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也就是说“美”的含义是什么!这些著作罗列出了许多不同的对于“美”的认定,譬如占希腊人认为美是对称,如对称的几何图形就是美,长着匀称端庄的五官和合乎比例四肢的人就是“美人”。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探讨了孔子在美学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在治国方面强调“礼乐思想”并重,在审美中提倡“中和”“中庸”而反对“过及”。研究其美学思想,对研究中国传统化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关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写意画“似与不似”是一项重要的美学法则,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更是中国画论的巨大财富。“似与不似”的精神境界及意境是写意画的重要体现,对其精神意蕴进行探索,有益于对“似与不似”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指导中国写意画创作时更好地把握“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的舞蹈美学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宗白华和王元麟为代表的中国舞蹈美学注重意境和舞蹈动作的研究,以苏珊·朗格为代表的西方舞蹈美学观念注重“力的幻象”与“张力结构”。经过对中西方舞蹈美学的对比我们发现,中西方的美学家们对于舞蹈的研究着眼点不同,超越度不同,于是构成了中西舞蹈美学观念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美学观问题“美学是什么”从问题逻辑的角度分析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困难。我们应该重新界定美学观问题的内涵,它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用“美学”这一语词(符合)指什么?其二是以上述问题的回答为前提,追问我们应该怎样从事“美学”?以获得关于“美学”的描述性知识和从事美学研究的指导原则的规范性设定。  相似文献   

11.
江虹  卓俏青 《生产力研究》2005,(10):103-104
本文通过对“均衡”和“演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范式的演进进行美学剖析,从中折射出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对经济学的指引,以及演化经济学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分析模式的超越,并尝试以“中和美”中“度”的思想来弥补西方“和谐美”二元对立指导的经济研究范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关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还是环境保护学,它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理念和新的高度。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环境美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这和谐包括诸多利益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美学将“乐居”视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注重生活环境的软件建设。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关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白玮  董峻岩 《城市建设》2010,(4):242-242
本文论述了如何将美学和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今大众对“绿色生活”的需求,设计建造出更为适合的未来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师所面临最紧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秦儒道美学的特点是,在不同的价值关系模式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美感论。其中,儒家确立了以“中和”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道家确立了以“合道”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望衡教授是我国第一个招收环境美学博士生的导师,是出席第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的唯一中国代表。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环境美学的体系性著作:《环境美学》;主持翻译了第一套反映国外环境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环境美学译文丛书”;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园林“立意”中部分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研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及审美心理学,对园林立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达意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园林创作中“立意”实指“创立审美‘意象’”,所立之“意象”包含“意”(情感、思想)与“象”(形象、景象)两部分,二者在审美中是高度融合、不可分离解析的整体。园林“立意”主要由山水等园林语汇“象征性”表达,又辅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语汇外化。在园林审美中达到“意会”的理解层次即算“达意”。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商周刊》2011,(23):11-11
史蒂夫总是希望做出“越来越美”的东西,他不介意被人误解。他的美学理念让我想起一句名言:“时尚起初很美,但却会越来越丑。艺术起初很丑,但却会越来越美。”  相似文献   

19.
说“雅俗共赏”,是就某类作品的受众而言,这里的受众更具体些说是指《茶座》读者对象。“雅”和“俗”也不涉读者尊卑责贱之身份,确切说是指作品提供者的一种境界、追求和趣味,或者说是如何看待和把握读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本以接受美学中本“空白”理论为依据,鉴于学翻译的审美本质,从话语空白、形象空白和意蕴空白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翻译的再创造和再创造的度,并指出译也应当在译中保留“空白”,以促成学翻译中作家——原作——译——译——译读的开放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