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历史街区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兼顾历史与现在、物质与非物质关系,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更新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国一汽历史街区是长春市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保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和现状,从强化空间景观规划、建立...  相似文献   

2.
1 保护对象演进 1976年,在内罗毕召开了一个关于历史地段保护和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的会议,提出了《内罗毕建议》.历史地段包含得很广阔,历史地段可以包括大的遗址,村落也是历史地段,街区也是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有重要的文物古迹、重要的遗址,它的周围环境是一个历史地段;还有一类情况,一个文物古迹都没用,但历史地段还在,比如传统的街区都在,小的是一个村落,一个镇,大的就是在城区有一片地方,原有的街道、原有的历史建筑都存在,特别是老百姓的生活现在还在继续,风貌没有大的破坏,这一类情况跟遗址不一样,但其实这是名城中间最可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夏城 《上海房地》2012,(1):61-61
日前,有关专家学者就上海老洋房、老房子的保护和名人故居与历史遗产保护召开研讨会,指出上海的这些老洋房和名人故居,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以及居住过相关的历史人物,已成为城市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缺失和保护意识淡薄以及疏于监管,已使有的成了餐馆,有的搞成办公或经营性场所,而且,每换一个业主,就要改建一次,几次下来,将原貌完全改变,让人痛心不已。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内涵,科学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有明晰的思路作为依据.本文以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水平为目标,通过分析国外典型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特征,确定法律基础、政府角色、公众参与、规划工具和财政保障是重要的保护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美国、法国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因子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城市特色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关乎民生的一个重要项目,城市风貌理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加大对中国历史城市特色保护力度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国内历史城市特色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城市特色保护的成功之处,提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历史城市特色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眷念情怀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这样的情感需求印证了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发展的必要性。保护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将茶马古道的传奇保留下去.让历史停下消褪的脚步.满足现代人抚今追昔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永福 《民营科技》2011,(2):278-278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整治工作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让历史街区得以生存并与时代同步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街区,如何做好历史街区的规划与整治,已不仅是政府与建设部门思考的问题了,在此分析了一般景观视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使我国的历史文化更加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培育公民健康的"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公民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长时间处于"瓶颈"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缺失和公民教育本身的不成熟,这也体现了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公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历史城镇景观在城市扩张和更新运动过程中面临着急剧衰落的局面,而历史保护和规划在编制、论证和出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评估,并未有效地控制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英国康泽恩学派的城镇景观管理方法建立在"层级区域"和"形态框架"等概念为主的形态理论基础上,可以解析平面单元和建筑类型的动态历史发展特征,掌握历史景观分层理解下的城镇形态特征,在历史城镇研究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建立形态研究与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之间的联系,通过"景观区域"和"形态基因"等因素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城镇景观管理方式和保护强度,提出保护更新策略和形态控制手段。历史城镇的保护规划应该采用基于形态类型的景观分区管控理念,在具体的管控过程中遵从城市形态要素的保护次序,延续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肌理,最终形成渐进式的历史景观更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5,(35):151-15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近于工业化,信息化,因此,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淡,那么对历史城区建筑的爱护和珍惜就更加不及前人了。尤其是在近几年来,建筑业快速壮大,土地的利用率也不断增加,开发商对历史城区的破坏也逐渐加剧,那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很好地保护并且更进一步的去设计和开发历史城区成了政府所面临的难题,因为这些地区不仅是城市,更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历史城区保护建设开发模式,产业开发遇到的瓶颈,若干个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建设、开发历史城区以及历史城区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较早地就列入保护计划,京都先后几次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文化厅管各级文化产,划定保护范围,但不管周围地区。城建部门划定了历史街区保护和风貌地段,后来园林绿化部门又划定了风景地区,三套保护体系占了京都大部分面积,各管一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也有人钻了空子,在没有划定保护的地区盖了一个大宾馆。这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杭州市河坊街改造规划引起的大讨论,说明广大市民参与规划工作,对于提高广大市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是一次极好的普及教育,对于规划工作者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一课。  相似文献   

13.
翟峰 《国土经济》2006,(6S):32-33
在我国三大国策中,耕地保护国策是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特有的国情制定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农民,除应树立环保意识、计划生育意识之外,更应树立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工作的到位,农民“做资源保护的主人”的新风尚已开始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熟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20-21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昆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周庄.中国名镇名村论坛在江苏昆山市周庄镇举办。周庄论坛已举办4届,论坛通过聚焦以江南水乡名镇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30年来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和名城名镇名村代表共同参加,为中国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创立一个交流  相似文献   

16.
居平 《上海房地》2006,(7):40-40
近日,由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等主办的2006世界遗产国际高层学术研讨会和2006江南古镇保护与发展论坛于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上海举行,中国首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民间组织——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也同期成立。多年来,同济大学以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特别是在上海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南非政府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政策、环境保护区建设、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恢复治理和培养、树立公民环保意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形势和我国环境保护实际,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必须从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建立和执行,着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关注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着力推进政府有效管理;关注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着力培养并树立良好的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推进和加强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如何保护好历史街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从1986年到今天,保护与更新实践一直都在不断发展,经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文章分析了从1986年的几种典型的历史街区开发模式,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历史街区的再生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化热潮中,历史街区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以往的保护经验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的需求。针对再建与保护历史街区的双重需要,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整体保护、功能置换、多元与共生、回归街道的再生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