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强 《环球财经》2010,(2):84-86
地产大佬任志强说,“历史上每一次调控的最终结果都是房价的上涨,已给社会强烈的信号,房价将在此轮调控中再次上涨”。如今,只有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物业税恐慌”高悬在中国房市的牛头上。如果这一刀不落下,也许任志强的判断将再度被印证  相似文献   

2.
李晓亮 《中国西部》2011,(8):105-105
很多人批评董藩教授此言过于功利。其实要是由任志强、潘石屹等房产大鳄,结合自身创富故事现身说法,比如说4000万勉强能算一个40岁企业家最基本的起步价。估计大家听后,多有艳羡之情,而无愤慨之意。但为何董藩说了类似的话,就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多是在道德层面的口水激荡,少有价值层面的理性剖析呢?问题大概就出在"大学教授"四字上。未及探析当时语境,甚至没来得及细究其授业领域,就本能地在某种模糊道德观念下,意识先行地批判,很可能脱靶。  相似文献   

3.
《新财经》2009,(9):11-11
《扬子晚报》:昨天,由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复苏·跨越2009中国房地产走势”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曾抛出“离婚买房也是拉动内需”、“只为富人盖房”等“雷人”观点的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等嘉宾高调分析了当前楼市的“复苏”形势,“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下半年商品房将严重供不应求”,“房价将暴涨”,“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等一系列观点同样惊爆。  相似文献   

4.
数字     
《走向世界》2010,(12):15-15
外国人来京买房证明房价不高。——任志强 The foreigners' buying of houses inBeijing shows the house price is not high.——Ren Zhiqiang 关于房价,政府近期连续出台多条调控措施,但房地产价格依然涨声一片。"地产大嘴"任志强近日在北京某房展的春季预测会上再曝雷语称:  相似文献   

5.
谈资     
新词外国人来京买房证明房价不高。——任志强The foreigners' buying of houses inBeijing shows the house price is not high.——Ren Zhiqiang关于房价,政府近期连续出台多条调控措施,但房地产价格依然涨声一片。地产大嘴任志强近日在北京某房展的春季预测会上再曝雷语称:外国人来京买  相似文献   

6.
书架     
《中国经济快讯》2014,(11):83-83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 本书是任志强目前唯一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区别于以往媒体或者著作的片面解读,由任志强亲自执笔,几易其稿,回忆了任志强60年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一个在中国地产业摸爬滚打近30年的人物,几乎改革开放后的每一轮调控他都经历过,他说这是他的一大资本。他敢于在当下最敏感的房价问题上屡屡放言,并且预言成真,有“房价预测帝”之称。7月16日任志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从资金链、保障房、房价几方面,深度解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现状和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8.
任志强今年59岁,已到了花甲之年。作为地产圈最敢言的人,无论在老百姓这儿还是在官方,任志强都承受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何辉东 《新财经》2008,(2):16-16
昨天任志强在本刊撰文指出,前几次的调控,许多措施是直接针对于市场或市场中的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针对于交易过程与交易对象。但此次调控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管理、引导、规范、监督,让曾经出现的中央政府调控措施与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冲突转化为合力,共同解决市场中的供给结构、房价过快增长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思 《走向世界》2012,(3):52-53
整个楼市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2011年。调控政策接连而至,无论成交量还是房价、地价均出现了明显下滑。2012年楼市走向依然扑朔迷离。在一次关于新年楼市走向的论坛中,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海尔地产董事长冯铿均认为目前楼  相似文献   

11.
李记 《中国西部》2011,(8):106-107
我更愿意认为董藩教授"要求学生40岁有4000万身家"是一种激励,我们不应该对董藩教授进行道德绑架,对他的这句话大肆讨伐。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对高校教授而言,采用何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学生,是其教学的自由;另一方面,对已经成年的学生来说,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激励,他也有选择的自由。也许董藩教授的学生听完这句话"一笑而过",反倒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盯着这句话较起劲儿来。可以肯定的是,董藩教授所有的学生,不可能都在"40岁时有4000万身家"。因为个人禀赋不同、际遇不同、人生选择不同,  相似文献   

12.
杭霓 《东北之窗》2010,(12):28-29
在房地产政策的强势下.人们终于开始有一些喜欢任志强了。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房价居高不下的幕后推手.是政策而不仅仅是任志强这样的地产商时.对任志强的“房子对青年人来说是巨额资产,年轻人凭什么可以拥有它?”  相似文献   

13.
平衡术     
在日前举行的2006中国成长百强颁奖典礼上,任志强以颁奖嘉宾的身份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当记者试图请他“说点什么”的时候,任志强以一幅自嘲的口吻对《当代经理人》说:“没什么好说的,说不定哪天就进去了!”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13,(11):I0015-I0017
任志强可能是永远不会微笑寒暄的冷面受访者。有位海外媒体主编回忆初见任志强时说:“他不正眼看我,这是男人的一种羞涩。”  相似文献   

15.
书架     
正《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作者:任志强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本书是任志强目前唯一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区别于以往媒体或者著作的片面解读,由任志强亲自执笔,几易其稿,回忆了任志强60年的成长历程。《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作者:艾伦·格林斯潘译者:余江出版:中信出版社本书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唯一专著。实践出真知,他摸爬滚打出的实际操盘经验以及对金融市场未来的预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世人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拉 《产权导刊》2010,(2):7-10
发飙的大嘴——任志强在一系列罔顾百姓疾苦的雷人语录后,任志强将自己处于口诛笔伐的浪尖风口。“发飚的任大嘴”成为了网络上任志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2月8日,SOHO总裁潘石屹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年前再谈房价”的文章,指出七大因素导致2007年房价仍将上涨。随后,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时寒冰回应老潘,认为其在忽悠房价,指出老潘援引的土地出让等数据有误,并对2007年房价上涨的结论提出质疑。双方你来我往,观点交锋,并引发几十万名网友的跟进论战。正当5月1日,潘石屹以一篇“探求真理不是起哄打群架”的文章,希望平息争论时,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却以一篇“我替小潘说两句”将论战再度升级。时寒冰回应:潘石屹和任志强在怕什么?并将任志强和潘石屹比作房地产界的黑白双煞。  相似文献   

18.
放弃军队优厚待遇步入商海,任志强义无返顾;离开“大船”华润,重摇“小舢板”,任志强再度义无返顾。  相似文献   

19.
<正>乱象丛生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有了任志强,格外叫人纠结在官商两界以及普通民众间均有着极高非议率的华远老总任志强,近日终于谢幕在即。关于任志强的个人基本情况,已经不必赘述。令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其鲜明个性以及每每冒出的惊人之语。对乱象丛生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任志强的出现既属偶然,又是必然。因为即便没有任志强此人,也会有类似的其他人物出现。  相似文献   

20.
《新财经》2011,(5):64
近十年,一提到中国地产界,王石、任志强、冯仑、潘石屹等总是绕不过去的符号性人物。201 1年春节前夕,王石宣布赴美国哈佛大学游学的计划成行。王石为期三年的哈佛"游学生活"被业内普遍解读为"王石淡出万科"。春江水暖鸭先知。打拼二十八年的王石从不言弃,而今天王石却决然离去,如非"风刀霜剑严相逼",定是"干戈衰谢两相摧"了。2011年4月初,任志强在微博上表示,已接到上级组织部门正式通知,将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同时上级党委也已批准其退职,待新领导班子公示期满后他就会宣布免职退休。此后,业内对于地产大佬任志强退休的感慨纷纷,令不甘退出地产江湖的任志强按捺不住,主动出面澄清。任志强表示,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职务后,其仍为华远地产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是否连任,要到今年10月公司董事会召开时知晓。任志强在微博上发表退职感言称,"心情愉快,怀念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