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乘数影响因素的扩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变量,在当代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变化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进行扩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货币乘数决定模型,并进行了实证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监管要求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已不是决定因素,这也为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必要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货币乘数可以小于1吗"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乘数在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水平超过其吸收的存款额时就会小于1;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则在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和公众行为及他们彼此的互动。具体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统计数据上确实显示出小于1的货币乘数。这主要由中央银行在危机中的大规模流动性注入、商业银行的"惜贷"和公众的谨慎消费所引起。对货币乘数的这一分析可以扩张我们的认识,并对我们分析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改变存款规模、改变货币供给乘数、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及货币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四个渠道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基础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测算了该影响值约为0.5,最后提出了应从综合出台总量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中间业务以及完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三个方面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程度加深、资本约束增强等外部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为增加盈利水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其扩张机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低成本、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快速增长。这对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调控框架形成了新的挑战。2013年年中爆发的"钱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在梳理基础货币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货币政策转型时期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促使基础货币数量调控效力逐步下降但价格调控效力增强的具体机理,并相应提出了有关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随着国际收支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外汇占款呈现趋势性下降,再贷款逐渐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本文从央行、商业银行以及企业资产负债变的角度,分析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对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以及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从外汇占款向再贷款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会自动产生"紧缩效应"——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社会融资成本上升、资金价格波动加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货币,货币当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并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存在反向运行,表现为当央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分析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上升迹象,这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和力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利用条件在险值模型检验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与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U型的,即存在最优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最低。当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小于这个最优组合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当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大于这个最优组合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反而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使用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变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长期,我国货币乘数和电子货币使用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漏损率之间存在均衡关系;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对货币乘数具有双重作用,且使货币乘数下降的作用更强。(2)在短期,我国狭义货币乘数非均衡的自我纠正速度快于广义货币乘数;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提高,使得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出现了同向变化的情况.这与长期的结果相反。(3)电子货币的使用增强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变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货币乘数的变化是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由于金融制度及金融深化水平不同,央行影响货币乘数的能力自然会有差异,本文从货币乘数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2001年至2007年期间货币乘数的变化及央行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货币乘数变化的分析,印证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货币乘数还存在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货币供给内生性日趋增强,发达国家业已放弃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反映出货币乘数论的前提条件已大大弱化,那么,货币乘数是否真的失效?本文从货币乘数论的起源、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入手,认为货币乘数的本质是描述货币创造的基本机制,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确实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基础,狭义的货币乘数论随着现代货币创造机制的复杂性逐步失效,狭义的货币乘数已不复存在,而在更加广义的货币乘数和更加复杂的货币创造机制下,中央银行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央银行只有与其他监管部门配合,才能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增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货币供给内生性日趋增强,发达国家业已放弃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反映出货币乘数论的前提条件已大大弱化,那么,货币乘数是否真的失效?本文从货币乘数论的起源、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入手,认为货币乘数的本质是描述货币创造的基本机制,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确实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基础,狭义的货币乘数论随着现代货币创造机制的复杂性逐步失效,狭义的货币乘数已不复存在,而在更加广义的货币乘数和更加复杂的货币创造机制下,中央银行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央银行只有与其他监管部门配合,才能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增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变量——货币乘数着眼,研究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期间货币乘数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动情况,以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共同作用下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反映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效果。根据从2006年3月到2009年10月的数据,发现中国货币乘数总水平有所缩小,但相对美国货币乘数的巨幅收缩则仍然显得比较平稳,使我国得以运用相对较少的基础货币增幅换取了较大的货币供给增幅。同时,尽管在这段特殊时期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较大,但预测公式仍然保持了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货币乘数的周期性变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吻合性,以及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的变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周期基本吻合,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同时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的变动也不符合传统理论的结论。因此应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和产业政策相配合来引导资金流动,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由此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熊海帆 《浙江金融》2007,(9):60-60,17
众所周知,金融学中存在一个货币乘数的概念,被用以模型化地描述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货币的基本原理,并为中央银行制定和运用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综合国内外的反洗钱研究与实践可以发现,其实借助于金融行业所进行的洗钱活动(本文简称"金融洗钱")也会产生相似的乘数效应,可以成倍放大流通中的"黑钱"数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于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而言,中央银行先后实施适度宽松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分供给;商业银行保持着低不良贷款率和正常杠杆率,也不会明显削弱其贷款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水平;个人偏好和支付便利导致公众在特定时段更多地持有通货的行为,即使有削弱货币乘数的作用,其影响也是极其轻微和短暂的.因此可以断定,“六月货币荒”并非真实的货币荒,而是某些货币表象的欺骗性所致.“六月货币荒”现象的重要启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要更加透明,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公众要权衡个人偏好和支付便利与持有通货的货币性成本等诸多因素.这是消除货币表象的欺骗性,避免类似“六月货币荒”现象的出现,以及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表明,在开放条件下,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结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内生性.此外,外资机构的准人、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资本流动以及汇率制度等因素也都影响货币供给.我国中央银行不能自主地决定货币供给量,不能过分夸大货币政策的作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战略重点应从货币供给管理转向货币需求管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从货币供应量转向其它目标,如利率或汇率.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支付是指用电子工具作为支付载体,利用通信和网络手段进行支付指令和支付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电子支付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支付行为和生活方式,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支付方式加大了中国人民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和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从而削弱了人民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因此,正确认识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对货币乘数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电子支付广泛应用条件下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规律,对人民银行合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分析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表外业务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削弱了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的货币政策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政策调控效力下降。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表外业务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周期是基本吻合的。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同时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的变动也不符合传统理论的结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应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和产业政策相配合来引导资金流动,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执行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中,作为中央银行操作目标的基础货币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即货币乘数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日本货币乘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率下降引起非银行部门的现金/存款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