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跨国并购活动在中国日益活跃,已成为我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目标有明显的区域选择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为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而且,这一差异与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相对应,反过来,又加深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因此,认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区位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研究跨国并购对区域资本形成、制度变迁、外部环境及企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对中西部地区如何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并购,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探索区域经济合作下的广西金融创新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域合作经济框架下广西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金融应当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和满足本地经济增长需求.受到金融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低下、金融非均衡发展、合作不足、市场化滞后和金融基础设施欠缺等因素影响,金融创新成为解决金融抑制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可行路径包括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和资本运作方式,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机制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推动建立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在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有效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性;基于区域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普遍抑制作用,但各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不同,创新水平发挥中介效应的显著性也有较大差异。由此,文章提出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缓解我国金融要素领域扭曲现状;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非均衡增长。这种非均衡增长不仅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失衡,而且还带来了公平正义问题。本文就此研究我国经济非均衡增长、收入分配失衡和公平正义问题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经济差距逐年增加并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市场机制自身运行的结果相关,更与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非均衡经济政策相关.由于市场机制缺陷和财税政策的偏差,导致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价值和税负逆向运行,中西部地区承受着很大的税收牺牲.要发展中西部,必须改变目前税收政策对中西部发展的不利状况,重现建立有利于东中西各地区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虹 《时代金融》2012,(23):37-38,42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地区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非均衡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描述我国信贷配给存在区域差异的前提下,从信贷配给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域资金回报率、区域信贷规模、区域法制信用环境和区域市场结构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周虹 《云南金融》2012,(8Z):37-38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地区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非均衡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描述我国信贷配给存在区域差异的前提下,从信贷配给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域资金回报率、区域信贷规模、区域法制信用环境和区域市场结构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邓丽媛 《现代金融》2023,(3):21-29+51
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维度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大于数字金融的其他维度。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依次跨越门槛值,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鉴于此,应积极推动数字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深度融合,采取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关注数字鸿沟因素对数字金融溢出效应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本文1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及梯度转移理论为理论依据,从产业结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并发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及存在的梯度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理论,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对当前京津冀解决区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金融政策不协调等难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论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干预尤其是税收政策如何更有效这一命题。研究表明,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外生性冲击,使得中西部地区产业面临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但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冲击作用,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经济差距逐年增加并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市场机制自身运行的结果相关,更与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非均衡经济政策相关。由于市场  相似文献   

13.
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政府加强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资金配置不平衡与区域金融非均衡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强 《中国金融》1999,(12):30-31,40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其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的必然反应,而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又是区域金融非均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从区域金融非均衡的角度寻求解决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的途径,并进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由于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总结并评述了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的缘起与发展经历了早期形成、近期发展与最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包括均衡增长论、非均衡增长论、阶段发展论与区域分工合作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家政策层面思想和学术界代表性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实践,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区资本形成量的多少是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关键性因素。中国省际间资本流动情况呈现出东部地区为资本净流入地区,资本的流入带来了更高的资本存量,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是资本净流出地区,资本的流出降低了这两个区域的资本存量;资本流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税收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结论是在母国跨国公司税收政策配合的情况下,东道国跨国公司税收政策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国公司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房价波动、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联立方程模型、面板分析技术及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房价波动、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分区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各地区房价的上涨与金融支持有关,过度的金融支持使东中部地区的房价偏离了经济基本面;中西部地区房价的上涨对银行信贷的扩张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增长是各地区促进银行信贷扩张的共同因素.此外,房价的上涨与银行信贷的扩张共同促进了我国各区域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92—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自发就业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长方面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主要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尽管在各省份的表现差异较大,但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促进了就业增长.研究结论表明,"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调结构"促就业效果在中西部地区的显现还需要时间,但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无疑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3代西方这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工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待。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民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