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经济师》2019,(2)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六个较少的小民族之一,保护和发展赫哲族文化,从而使赫哲文化走入大众传播的视野,挖掘其最大的民族文化价值,从而升华赫哲族历史文化地位。文章以赫哲文化的特点开始,分析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赫哲族文化的必要性,探讨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8,(2)
信息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使赫哲族传统文化处于消失状态,所以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和迫切。文章就严峻形势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如何使赫哲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路径,从而让赫哲族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中能够继续保存下来,实现赫哲族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8,(1)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观察法对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考证。从中探寻萨满文化背景下赫哲族原始宗教与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而阐析萨满文化对赫哲民族特质的民族意识、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间构筑形成的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其原始宗教功能和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被逐渐弱化,但它的影响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沉淀于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并对赫哲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酒店业是国民经济较为重要的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酒店企业文化不仅是酒店在激烈竞争中的制胜法宝,更是酒店特色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以人为本”是酒店文化的核心内涵,成功的酒店管理也都是以人才和企业文化建设取胜。因此,在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任务。本文就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途径,为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为开发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从业务外包的视角出发,对赫哲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模式、风险规避及运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其为赫哲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8,(4)
赫哲族渔猎体育文化在赫哲人的渔猎生产劳动中产生,在赫哲人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不断发展,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学生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修养再教育的良好题材。文章阐述了赫哲族渔猎体育文化主要功能的演变,分析了赫哲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亲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传统美德修养方面的再教育作用。建议在黑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既可以为学校体育增加民族特色,促进学生优良传统和美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又可以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阵 《大陆桥视野》2005,(5):M038-M039
近日,由乌鲁木齐铁路局投资打造的中国首家以欧洲意大利“罗马”风情为主题的新疆瑞豪国际酒店在美丽的西部边陲乌鲁木齐开门迎客。瑞豪国际酒店以“我们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快乐天使”作为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的主题酒店,创建中国一流的主题酒店品牌。  相似文献   

8.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业经营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酒店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发展,本文以荆州“金九龙”酒店为例,讨论将酒店企业文化运用到管理经营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是居住在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时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创造出独特的鱼文化。随着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升,赫哲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鱼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0,(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受生存环境的影响,长期过着渔猎生活,形成了捕捞文化、狩猎文化、采集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标志的经济文化。改革开放后,赫哲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变迁引发精神文化的变迁,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危机。  相似文献   

11.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秦学颀 《经济地理》2002,22(1):115-119
在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定位结构中,都市旅游被定位为重庆旅游的中心。而都市旅游的灵魂是文化。要发展重庆的都市旅游业,必须充分认识和挖掘重庆的文化价值,培育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重庆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个方面。在发展重庆都市旅游时应对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包装,开发“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都市风貌”这三大品牌,突出景区主题,注重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3.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 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 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 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 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 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 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 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 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 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 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周红才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11,31(11):1943-1947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应通过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具体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徐聪荣  张朝枝 《经济地理》2008,28(6):1045-1048
原真性是关于世界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形成拥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理解世界文化景观原真性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庐山地域文化特征,其原真性主要体现在遗产单体、遗产单体所包涵的信息和遗产单体环境3个方面。充分理解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的内涵和产生背景,对保护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 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 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 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 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 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 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外精品酒店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酒店虽然在整个饭店市场中只占极小份额,但其精准的市场定位、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到位的营销管理,使其在酒店业竞争中占据着巨大的高利润优势。因此,中国应在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酒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