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俊侠 《经济论坛》1997,(24):13-14
资产重组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胡俊侠一、正确认识政府和企业在国有资产重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国有资产的重组工作,既是企业行为又是政府行为。因为资产重组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通过重组获得了产权或经营权并运用这些权利去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因而作为政府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2.
丁军 《经济师》1999,(2):13-14
资产重组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与迫切的内容。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在推动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造,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与此同时,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为包括政府管理层在内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资产重组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资产重组中的政府行为●杨明娜资产重组从本质上讲是属于资本经营与产权的市场交易行为,应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基础。但在现阶段的体制基础上,我们也应认识到政府是资产重组中十分重要的主体之一。笔者认为,当前资产重组的焦点是能否得到政策上、体制上的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的直接介入是其重要原因。政府的介入。一方面推动和加快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步伐,推动证券市场存量的调整;另一方面也给  相似文献   

5.
谁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再文 《生产力研究》1999,(6):114-115,131
长期以来 ,我国始终未能在企业改革中摆正政府、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这个遗留问题在资产重组中再次显现出来 :大家争当资产重组的主体。资产重组是盘活存量 ,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手段 ,它对主体有资格和能力双重要求。在政府、企业、职工三者中 ,企业家是理所当然的重组主体 ;政府为重组保驾护航 ,降低重组费用 ;职工监督重组的全过程 ,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相似文献   

6.
资产重组交易价格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购并类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取得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而不一定取得控股权。被投资公司可为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置换类资产重组。置换类资产重组是资产和股权之间的互相置换,包括资产置换资产、资产置换股权、股权置换股权三种类型。投资类资产重组:该类资产重组是战略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企业股票的发行阶段,或以二级市场举牌方式进行股权投资,包括增发新股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现象首先出现在河北省保定市,1984年,保定市有80%以上的预算内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保定市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组织了一系列的资产重组活动。在这以后,我国的资产重组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1997年,我国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有282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5强,到1998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389家,重组案例更是层出不穷。 应该说,现阶段,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对我国的改革国有企业、调整产  相似文献   

8.
资产重组作为一种资产经营活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重组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资产重组的财务调查及成本问题,分析了财务管理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杰 《经济纵横》1997,(3):7-12
论资产重组的两大主体□魏杰一、资产重组中大企业集团的作用在当前的资产重组过程中,有两点人们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一是资产重组必须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较小范围内或者单个企业是难以进行资产重组的;二是资产重组必须要有一个重组的运作主体。这两点实际上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日益频繁,也存在政府行为、政策问题、企业风险和股价波动等问题,为了解决、克服这些问题,指导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魏文君 《经济师》2006,(10):124-125
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对引导我国弱式有效证券市场的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本文选择 1 993— 2 0 0 0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 1 2 0 2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件为研究样本 ,考察了资产重组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 997年我国宏观经济由过热转向软着陆 ,而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管制 ,却仍然采用经济过热时期制订的标准 ,由于管制标准偏离了实际经济情况和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许多上市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机会主义资产重组”来规避管制。本文的发现为我国的“替代性管制”提出了新的不利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周兴 《经济导刊》2007,(9):41-42
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各种地方政府资源,以土地为杠杆,以国开行贷款为枢纽,处置工行重庆分行不良贷款及重组重庆商业银行资产屡屡成功,包括对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157亿元不良贷款,重庆市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了大规模财务重组等.从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成功都获得成功,喻为"渝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关键是资产重组。本文对国有企业实施资产重组的迫切性、作用、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政策快讯     
杨桦 《经济》2001,(12)
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政策出台 日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资产管理公司可直接或重组后向外商出售、转让其拥有的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债权,通过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方式向外商出让其拥有的实物资产;还可以其拥有的企业股权、实物资产作价出资,在原企  相似文献   

16.
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资产重组方式与业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外并购扩张的业绩显著下降,资产剥离、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的业绩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中国资产重组并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未能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政府监管效果的具体影响,致使我国多元主体参与及监管的相关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背景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演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探究了多元主体参与对环境治理系统稳定演化结果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对政府监管效果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组织对环境治理系统达到最优情形具有更大贡献;公众参与过多可能会造成政府“懒政”现象的出现。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政府监管效果的具体影响,为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监管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资产重组是股市运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股市功能效率的高低。资产重组通过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资源配置而影响股市功能效率。目前我国股市资产重组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机行为 ,原因在于非市场因素的负面影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 ,这一现状导致我国股市的功能效率低下。要想提高我国股市的功能效率 ,需通过建立股东赔偿制度等措施抑制业绩操纵行为 ,抑制政府和关联关系等非市场因素的负面影响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规范资产重组。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资本市场开展得比较早,“兼并”和“购买”理论研究发展的比较成熟,资产重组只是并购理论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但是在中国特色的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自1993年我国股票上市审批制度实施以来,一种被称作“壳”的资源开始形成并迅速吸引了市场参与者的目光,壳公司保有的上市资格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追捧炒作,其虚高的估价也被一部分专家学者所诟病,壳公司的资产重组问题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非上市公司想要获得上市资格,而壳公司又急需通过资产重组摆脱退市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壳公司的资产重组能获得双赢的效果。政府作为资本市场的引导者,也力求从政策角度不断完善制度规定,来规范引导市场行为,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资产重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对什么是资产重组,目前经济界、理论界尚无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资产重组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追求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资产重组的目标是高效益,实现手段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法则.因此,资产重组是从产品走向市场到资本走向市场的战略转变,随着重组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运作手段的不断完善,必将带动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运行体制的更深刻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产重组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改革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