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运用合作博弈中的夏普利值分解法对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在2003-2012年的省际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除在个别年份略有增大外,总体来看均呈现逐步收敛态势.笔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比重和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都存在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关键,而城镇化比重和金融发展程度对二者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别;另外,人口结构因素对中国寿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虽有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二产业总值和事故发生数对中国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近十年一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模型,采用1996-2008年我国各省人均旅游收入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间,我国各项旅游收入的省域差异一直在缩小,入境旅游收人差异较为显著。按照收入来源对旅游总收入进行的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程度更深,且入境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人中比重的上升将导致旅游总收入省域差异增大.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显示,旅游业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旅游收入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及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区间的财力差异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反映,在一定范围有其合理性,但财力差异过大就会影响到政府职能实现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本文分别采用系数和分项收入分解方法从财力的空间层面和构成层面对财力进行了地区分解和结构分解,在这两个层面分别对造成地方财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区经济发展受对外开放程度、企业结构、投资力度、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对外经济工作的水平,加大投资及其管理的力度。加快国有企 业调整与改组的步伐,切实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软硬环境。  相似文献   

5.
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锡尔指数,将1997年-2006年的湖南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为区域内和区城间差异,得出结论: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在于区域间的差异,尤其以湘东地区最为严重,而区域内部差异也以湘东地区内部占的比重最大.根据湖南地区间经济的差异提出应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公平,运用产业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来促进湖南区域经济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1995~2005年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影响中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东部、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差异。东部加工贸易发展主要受区位、FDI和政策优惠影响,工业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区位因素不显著,但与工业水平密切相关,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以及FDI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非公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也越高,工业发展也越具潜力;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工业发展水平越高;此外地域因素也是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应选择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以推动整个西部工业的大发展;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导来推动西部工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寿险业经过飞速发展之后,业务增长速度逐渐放慢,现正处于关键调整时期。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寿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把握机遇,积极调整,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运用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分成了消费结构不同的三类地区。然后,运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建立三类地区的消费函数,并引入虚拟变量来检验三类地区的消费函数的差异性,得出三类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相同,第一类与第二、三类地区自发性消费有显著差异的结论。通过三类地区分项消费函数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三类地区的消费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01~2004年的中国寿险业相关数据,对中国寿险业的市场结构、成本效率和经营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中国寿险业是市场集中度极高的市场结构类型,这种高集中度虽然在逐渐下降,但是短时间内寡头垄断的局面并未被打破。利用SFA技术进行测定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寿险公司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市场结构,而成本效率对寿险公司绩效水平影响为负,但并不是很显著,实证研究结论支持了市场力量假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泰尔T指数进行包含地带、省、市、县的三阶嵌套分解,对1998-2006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共计2716个县级单位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县级单位数据的总差异值近年来不断增加,其中地带间差异和各地带内省间差异较为稳定,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各省内市级单位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50%以上,一直是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的主要部分;各市内县级单位之间的差异值有所增加,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从最初的10.79%上升至24.42%,市级政府的干涉成为县级单位间差异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保险公司的所有风险可归结为偿付能力风险,反映保险企业的健康状况,偿付能力已经成为保险监督机构判断保险机构风险水平和实力的核心指标.本文通过面板回归实证,得出以下结论:非寿险业偿付能力在不断下降;业务增速快、市场份额大的新兴保险企业,其偿付能力更为薄弱,应成为监管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合理的差别原则和亚当斯的公平原则,选用“S”部门公务员薪酬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相关调查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和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分解模型,对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界定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本生活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层级、劳动力市场价格、商品住宅价格是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对差异的相对贡献度分别为30%、21%、20%、18%和7%。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存在,任何有关公务员薪酬的制度安排,除了考虑政治理性,还须关注经济理性。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以人口为权数的加权变异系数对地区间财力差异进行了度量.随后提出财力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检验了财力的初次分配中不同财政收入项目及财力的再分配中不同转移支付项目对财力不平等的贡献率.认为对财力差异起主要作用的是财力的初次分配即财政收入,起次要作用的是财力的再分配即中央转移支付,其中,将营业税划归地方税、税收返还等保持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是造成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将导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竞争力之一。本文计算了全国31个省份的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利用2001~2014年全国各省的出口贸易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两种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有显著促进的作用,但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安徽省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三个经济类型区,而造成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的主体部分正是这种不同经济类型区之间的差异,且地区间经济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并进一步找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人力资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因素.为此,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以缩小这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为主,并主要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人力资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等方面制定其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地区社会保障差异入手,按照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办法,研究中国三大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人均社会保障水平.利用广义熵(GE)指数分析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差异贡献率,得出社会保障总体差异度下降且区域内差异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人均受教育水平作为估计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利用GE指数(广义熵)对1987~2001年中国三大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进行差异分析,获得了详细的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贡献率。结果表明,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都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主要因素。在区域内部的比较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和贡献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整体来看,国际R&D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促进了东部地区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却起了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还发现,国内其他省份R&D资本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皆为负值。因此,加强各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加强与欧美等研发投入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为当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