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它只追求快乐和满足,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而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源于对这种本能冲动的压抑和克制。然而,生命的本能冲动是涌动不息和放荡不羁的,暂时的压制只会加强它的攻击性,为了应对这种攻击,就必须加强爱欲,而这恰恰是文明所无法做到的。因此,文明进步的代价就是幸福的丧失,这样的文明终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2.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重塑了一段让人恐惧、不安甚至绝望的历史,透视了在新的时代下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挥霍。作家对欲望的叙述同时与其自身叙述的欲望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失控而不失真的图卷。  相似文献   

3.
《活着》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活着"这一词语总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来自于我们对现实生存的承受能力,《活着》这部小说正是余华以朴实的文字讲诉主人公福贵是怎样在苦难中寻求生存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相似文献   

4.
36计买房记     
玛捷米  罗萍 《新智慧》2006,(2):52-53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实现这些愿望则是有条件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崇尚美好是我的本能。可是在住房的问题上,囊中羞涩的我只能望楼兴叹。  相似文献   

5.
史蒂芬·平克发表在《纽约时代杂志》中的《道德本能》(Moral Instinct)一文当中,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道德本能的形成、发展以及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史蒂芬·平克先生为我们探究人们的道德本能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但是,作者单纯以生物个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无疑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通过对史蒂芬·平克的《道德本能》一文的分析来探究道德本能背后真正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细读,探讨三部小说中“饥饿意识”的诸种表现以及“饥饿意识”的深层表现:因饥饿而产生生存困境;崇拜和渴求食物而表现出对原始生命的崇敬;缺乏食物时善良、信念、自尊都逃匿得无影无踪,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余华小说的生存价值观:为“活着”而活着,在求生本能中彰显出生命的能量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一开始创建企业,我们就无一例外地希望活着.因为必须活着,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求生存要发展"可以说是一切企业的本能要求和本质欲望.资本主义的企业是如此,社会主义的企业也是如此.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是如此,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生命有时只要活着,可以不必成长,当然也在尽其可能地吸取营养和水分,以期等待那茁壮成长的日子和季节。这可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愿等能忍,还得珍惜和平衡那根植于体内、细胞直至骨髓经脉中的生命力、活力以及成长的欲望和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大众商务》2008,(4):1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  相似文献   

11.
获取表扬是人的天性。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渴望这一辈子能够不断得到表扬,在家里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在学校我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单位我们期望获得领导的表扬,在朋友中我们盼望得到异性的表扬……表扬是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催化剂,表扬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很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表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业“后视镜”回眸中的变焦 对2005首届中国“创业杯”创业故事大赛58篇获奖创业故事进行专项调查.始终诱惑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对科技创业领域的优秀创业者而言.两年的时间绝对具有超乎想象的变化和价值。而对两年后的58个故事、58位故事主人公而言,他们将给读者展示的现状无疑充满着惊喜、悲壮和沉甸甸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很少人关注黄灯。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那么,黄灯面前的选择和众生相,则宛如逼近我们的生活常态,暴露出我们无法掩饰的种种本能。你只能感叹:这就是生活。其中的五味杂陈,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相似文献   

14.
获取表扬是人的天性。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渴望这一辈子能够不断得到表扬,在家里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在学校我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单位我们期望获得领导的表扬,在朋友中我们盼望得到异性的表扬……表扬是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催化剂,表扬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很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表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小斌 《现代经济》2004,(12):22-25
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会用同一种感情去回味过去.在2004年岁末,在深圳物业管理行业,又会有多少东西可以让我们去总结和铭记?虽然这个时候近乎泛滥的盘点总会让行业变得煞是热闹,但对物业管理人而言,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悲壮和期待去与往事道别.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改编后的同名电影在叙事情境、叙述态度、叙述情节上有很大的不同。小说是以"我"这个采风者的角度来聆听主人公福贵的故事,叙述态度客观冷静,说明了人活着只是一种存在,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改编后的影片,用镜头的聚焦直观感性地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有意放大了时代背景,探讨了福贵一家死亡的原因与强大的政治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颂扬了生命的伟大。  相似文献   

17.
王志成 《新智慧》2004,(5C):33-33
这是最古怪的难题之一:理财并不困难,很多人却总是弄得一团糟如果我们想积累财富,要做的就是养成健康的储蓄习惯:手上握有一批互惠基金,外加有一点点时间。事实上,迈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问题也不错综复杂为什么很多人还会栽跟头?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的心理。人类的本能似乎不断地将我们拉向错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花钱的心理     
“2009年不买奢侈品!”,这是网民们为适应金融危机而提出的口号。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花钱的危机。就像今年舂晚的小品《不差钱》中所说的:“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人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有了。”这句话精辟地点出我们和钱之间的辩证关系——钱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还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普遍的意见认为,创业是一项高风险行为。进而觉得,创业者本身是应该冒着巨大风险的一拨人。观点于是开始偏激:创业和创业者是应该冒最大风险的。高风险意味着失败概率的加大,“宽容失败”立马被人误认为“失败光荣且悲壮”。于是,关于创业者的风险意识其概念含混模糊起来。 只有属于“无知者无畏”的人才会以冒险为荣,并且在失败面前不知道真切地反思反省和忏悔。我们无法避免失败,更不能被不期而遇的失败击倒:但我们  相似文献   

20.
从一开始创建企业,我们就无一例外地希望活着。因为必须活着,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可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企业(创业者)却总是寿命很短,千奇百怪的夭折过程难逃同一死亡的结果。这固然吻合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无情法则,可由于创业者群体已属我们这个社会的优秀群体,因为创业者以及他们创建的企业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理想,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太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来实现梦想,所以,找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潜心致志地去关注他们。创业企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