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在公司内部营造创新环境■形成开放认同的企业文化“活力管理”正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究竟如何让企业充满活力、让员工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要长久保持企业和员工的活力,可以采取以下“三部曲”:  相似文献   

2.
解码和谐     
■从孔子的“和为贵”到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和谐始终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正。和谐企业的本质,是文化和谐、利益和谐、发展和谐;而文化和谐是基础,利益和谐是关键,发展和谐是保证。■矛盾丛生、思想波动、牢骚满腹,建不成和谐企业;大起大落、发展失衡、决策失误,建不成和谐企业,只有实现了企业人际和谐与发展和谐的统一,才是和谐。  相似文献   

3.
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傅”带“徒弟”的情况在施工企业中十分常见,将这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导师制度后,将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导师制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比正式的培训更灵活,更自然,也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新进员工工作能力,提升企业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分包管理遇到了哪些制约■我国的建筑安全文化怎就成了"快餐文化""速成文化"■我国施工企业HSE管理水平提升缓慢的原因何在?发展建筑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其顺利运转是依靠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法制与机制实现的。综观国际上建筑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使企业绿树常青。■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对企业做事准则的一种认同。  相似文献   

6.
■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思想使美国人的质量意识发生了变革,改变了美国人做事的方式,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和工作没有缺点,并向着高标准的目标奋斗。■“零缺陷”质量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对待错误和缺陷的态度,由把已发生或发现的问题隐藏起来,转变到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解决,防止再犯。  相似文献   

7.
■时髦:国际市场上频频抛头露面■现实: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舞台■状况:与机遇同行有风险有挑战■问题:中国企业究竟如何走出去■疑问:跨国经营咋破解准入壁垒■优势:强大国内市场与政府支持■担心:可能“把金子当成银子卖”■谨防:不懂却装懂的“南郭先生”■缺陷:微观经营机制还没有理顺■障碍:对国际市场研究探索不足■制约:管理、信息服务严重滞后■限制: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过严■警钟:扎紧自我防护的“篱笆墙”■对策:知己知彼与政府政策引导■目标:将“舢板”打造成“大船”■感叹: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8.
《施工企业管理》2006,(8):42-42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企业都知道团队合作是重要的,但团队沟通却是困难的。■绩效管理就是激励—“考核”有效还是“管理”更胜一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新绩效管理模式中有了落脚点。■绩效管理就是博弈—有些业绩可以将其作为“硬指标”量化,而一些非定性的、非业绩类的软指标并非一定要将它量化。■绩效管理就是创新—卓越绩效模式,颠覆企业传统价值观,助企业迈向卓越。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用“大象不能跳舞”来形容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的改革困境。■那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已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空间。■扁平化管理在企业中因受到重视而大行其道,这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相似文献   

10.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企业都知道团队合作是重要的,但团队沟通却是困难的。■绩效管理就是激励—“考核”有效还是“管理”更胜一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新绩效管理模式中有了落脚点。■绩效管理就是博弈—有些业绩可以将其作为“硬指标”量化,而一些非定性的、非业绩类的软指标并非一定要将它量化。■绩效管理就是创新—卓越绩效模式,颠覆企业传统价值观,助企业迈向卓越。  相似文献   

11.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企业都知道团队合作是重要的,但团队沟通却是困难的。■绩效管理就是激励—“考核”有效还是“管理”更胜一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新绩效管理模式中有了落脚点。■绩效管理就是博弈—有些业绩可以将其作为“硬指标”量化,而一些非定性的、非业绩类的软指标并非一定要将它量化。■绩效管理就是创新—卓越绩效模式,颠覆企业传统价值观,助企业迈向卓越。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演绎与传承,将忠诚不仅成为个人理想中崇高品质的化身,更成为中国传统组织文化中处理小我和大我、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法则。■忠诚管理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管理,忠诚管理的最核心是创造一个“忠诚为立人兴企之德”的信念,突出全员“命运、利益、责任、情感、作为”五层“共同体”关系的忠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基础,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绩效管理应该成为以人为本理念下检视人与企业融合的最佳工具。■企业以人为本真正的含义是“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相似文献   

15.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企业都知道团队合作是重要的,但团队沟通却是困难的。■绩效管理就是激励—“考核”有效还是“管理”更胜一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新绩效管理模式中有了落脚点。■绩效管理就是博弈—有些业绩可以将其作为“硬指标”量化,而一些非定性的、非业绩类的软指标并非一定要将它量化。■绩效管理就是创新—卓越绩效模式,颠覆企业传统价值观,助企业迈向卓越。  相似文献   

16.
■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基层施工段队发展现状与日益扩张的经营规模不相适应,内部揽活难,职工就业难,队伍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国有建筑企业基层段队员工吃苦奉献精神强,施工技术力量强,组织管理能力强,曾是国有建筑企业攻坚克难的重要依托。■技术实力的单薄,人才设备的匮乏,管理手段的陈旧等诸多“软肋”,使国有建筑企业施工段队同外施队在同台竞技时,处于明显的尴尬地位。■国有建筑企业基层队伍建设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整体实力不仅落后于外施队,而且在掌握关键施工技术上主动性不够,面对市场竞争时既无奈又无助。■“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国有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内部施工段队仍是实现国有施工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7.
■把真正优秀的人才“拣”出来,是人才引进的关键。■对于公司员工,人品是最重要的素质。■培训是企业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职工的最大福利。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人才机制,不断开发并有效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把知识  相似文献   

18.
工程款拖欠缘何难清难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条曲曲弯弯绵绵长长的拖欠链,构成了一座座神秘莫测的迷宫。■拖欠链之首是业主。政府项目的业主无疑就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处于拖欠链中间环节上的施工企业,被“拖”得陷入困境和绝境。■处于拖欠链末端的农民工,则被“拖”得要跳楼、爬广告牌自杀。  相似文献   

19.
■从春秋战国时的“司市”,到晋商徽贾中的“掌柜”,趟过十里洋场“帮办”的尴尬,中国职业经理人一路走来,成败自由评说。新世纪的破晓,似乎为这群正在壮大的阶层,提供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职场。■“蓝领、白领、灰领,领领不如金领;国企、私企、外企,企企与我无关”。这则流行于中国高端职业经理人中自嘲式的“冷幽”,多少触及到这个令人羡慕的族群内心的隐痛。■被誉为“金领”的职业经理人行走在资本的平衡木上,他们在书写一个个企业成败的同时,却在其资格认证上无奈地进入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境地。■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国有施工企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政工人员出现了人才定位虚化、价值考量矮化、队伍结构老化、技能素质弱化等“病症”。■一些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把眼前的物质利益当作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认为政工人员“搞花架子”,既占用资源,又创造不了什么价值,因而重视不够,或者表面重视,内心轻视乃至鄙视。■政工人员既要克服“夹缝里求生存”的自卑心理,也要树立企业与政工“命运共同体”的生存观,更要目光远大,胸怀广阔,做到经得住考验,受得了磨难,容得下委屈,把政工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持之以恒,无怨无悔。■国有施工企业是我们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政工人员是守住这块阵地的忠诚卫士。阵地不能不设防,国有施工企业不能无政工。政工队伍建设只有改进和加强的必要,绝不能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只有当党和国家的宏观需要切实转变为企业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需求之时,社会对企业政工人才需求不旺的状况才会得到根本改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国有施工企业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广大政工人员才能在搏击市场的汹涌大潮中,勇立潮头,展现作为,创造政工事业和个人价值和谐双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