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和故障发生时报警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在对电网报警系统构建时要求从运行环境、人机界面、智能处理以及相关的查询和相应的故障运行功能方面来满足系统要求.电网智能报警系统的构建探讨对电网的整体效率和安全保障有积极的意义,对电网智能报警系统的提高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普及及其规模的不断变大,再加上IPTV、HDTV等新业务的出现并表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人们需要更高的网络容量,更快的网络速度以及更好的网络质量,从而推动了光通信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且,光交换技术的进步也为光网络性能的改善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光网络伴随着“光进铜退”的步伐向着城域网、边缘网络和“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络发展.光纤通信要致力于中继距离的延长、传输容量和效率的提高.本文是对光传输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在市场中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化的飞速发展,国家电网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实时跟踪监控、故障数据处理等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大规模电网调度方法,优化智能大规模电网自动化系统新型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将一体化智能抢修指挥系统应用在电网调度中,可以优化电网故障的处理流程,从而使电网故障的响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一体化智能抢修指挥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对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信息,可以做到自动接入和提示并对故障登记和工单合并进行合并使工作效率和抢修速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电网调度负责电网系统内的指挥工作,属于电网系统的核心部分。电网调度的水平关系到电网系统的安全性,目前,电网调度朝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深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水平,电网调度自动化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优化的措施,解决调度自动化中的故障问题,强化电网调度的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对电网调度自动化中常见的故障进行研究,分析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电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网设备和电网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智能配网出现的问题、供电故障是否得到合理的解决、是否延长了障碍处理的时间,是关键性的问题。文章阐述了近年来智能配网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故障源头出发提出了快速解决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出现是传送网概念的重大突破,它被看作是一种具备标准化的智能光传送网,被认为是下一代光网络的主流技术。ASON第一次将信令和选路引入传送网,通过智能的控制层面来建立呼叫和连接,交换、传输和数据三个领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交集。本文首先论述智能光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优势,然后给出ASON的总体架构并对ASON的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分别进行系统阐述。在介绍智能光网络业务时,着重介绍最具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光虚拟专用网业务。最后介绍我国目前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出现是传送网概念的重大突破,它被看作是一种具备标准化的智能光传送网,被认为是下一代光网络的主流技术。ASON第一次将信令和选路引入传送网,通过智能的控制层面来建立呼叫和连接,交换、传输和数据三个领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交集。本文首先论述智能光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优势,然后给出ASON的总体架构并对ASON的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分别进行系统阐述。在介绍智能光网络业务时,着重介绍最具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光虚拟专用网业务。最后介绍我国目前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智能电网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了电网的长足发展。智能电网建设要求智能装置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功能更强、运行更稳定;与之呼应,一批新型产品应运而生。智能远动机就是南方电网一体化智能运行系统operation smart system(OS2)建设需求下的典型新型智能装置;作为厂站端数据采集处理中心,完成站内统一信息建模、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数据存储、统一数据处理、按专业统一数据出口。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具有高传输速率、全双工、高实时性能和全数字化的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既是智能电网应用和进步的技术基础,又是当前智能电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智能电网的大规模部署和推广取决于通信系统对网络数据的收集和保护、对能耗信息以及网络信息管理的支持。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是智能网络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而电力信息通信在建设智能电网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兼容DG/DESS系统的新型智能电网,对其产生故障时的恢复方法以及转供路径进行分析,并创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为后续的智能评估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1000MW发电机组特大容量的发电机组装机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否则极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文章通过对一起电网故障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造成电网跳闸的具体原因,并指出排除故障的方式,以期能够有效地提高1000MW发电机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推行智能化电网的建设速度的加快,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标准化配置正在全面推广并应用。目前,这两套系统的功能整合,系统并与变电站综自监控系统的信息交换、远方联动等等,已成为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某500kV变电站状态监测及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分析了各环节的设计深度及注意事项,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力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通过利用特高压电网,采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为了全力支持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将系统、设备、装置、员工等连接起来,通过ERP系统促进电网企业实现更加优化的运作。基于此,文章对ERP系统在电网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通过与无功动态补偿装置、谐波治理相结合,配置先进的智能监控终端,用过零触发性能精确的大功率复合动态开关模块,基于谐波工况下采用特殊工艺设计的电容器、电抗器,对电网的负荷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投切相应的L-C滤波器组以及补偿基波无功的同时抑制,滤除谐波。以1000万kW电网为例:由上述的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原理和特点可知,电网的谐波含有量一般在10%-15%,严重的可达20%-30%。由此可估算出谐波的容量Q=100万~150万kvar,因此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刘辉 《价值工程》2015,(5):55-56
输变电技术具有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协作程度高、系统可靠度强等特点,满足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质量优化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智能感应技术、智能设备和智能装置技术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为促进输变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得到更好应用,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采取相应对策,注重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并重视日常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安全与可靠。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标准化》2003,(1):41-43
传统的SDH和WDM网络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来提供连接配置服务的。这种静态网络配置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成本高、灵活性差。智能光网络是具有动态连接管理能力的光传送网络,可以提供光虚拟专用网(OVPN)、按需提供带宽(Bandwidth on Demand)等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光-电-光(O-E-O)方式实现,也可以全光方式实现。智能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包括信令技术——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和标准化的光接口——光用户网络接口(O-UNI)。这些协议可以使电信网络的运营自动化,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更快地提供业务。但智能光网…  相似文献   

18.
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通过与无功动态补偿装置、谐波治理相结合,配置先进的智能监控终端,用过零触发性能精确的大功率复合动态开关模块,基于谐波工况下采用特殊工艺设计的电容器、电抗器,对电网的负荷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投切相应的L-C滤波器组以及补偿基波无功的同时抑制,滤除谐波.以1 000万kW电网为例:由上述的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原理和特点可知,电网的谐渡含有量一般在10%~15%,严重的可达20%~30%.由此可估算出谐波的容量Q=100万~150万kvar,因此GXD型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滤波成套装置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配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抢修模式进行改进,将智能电网建设与配网管理实际相结合,建立配网调控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优化电网故障处理流程、提高电网故障响应能力、保障供电可靠性、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已成为配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文章主要结合孝感配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规划,阐述了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组合,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智能配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抢修模式进行改进,将智能电网建设与配网管理实际相结合,建立配网调控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优化电网故障处理流程、提高电网故障响应能力、保障供电可靠性、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已成为配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文章主要结合孝感配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规划,阐述了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组合,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