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结合国家战略安排和共同富裕内涵目标,论文从经济发展、分配调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六个维度构建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探索设定了不同指标的目标值。同时,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指标值与目标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总体情况看,2012—2020年,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取得了较大成效,六大维度的各项指标都呈向好发展态势。第二,从不同维度看,收入分配调节、农村公共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制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分配调节是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最突出的短板。最后,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机制,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作为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地市财政转移支付数据,系统性考察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分析指出,专项转移支付占GDP之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下降0.747个百分点,政府转移支付规模扩大显著阻碍了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并且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进一步得出,一方面,转移支付显著提高了资本要素的回报率,因此使得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更偏向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转移支付也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展当地消费服务业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历史上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曾提出共建大同社会的主张,但囿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这种追求缺乏可行性,仅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先后让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其经济效应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本质可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其调节效应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未来要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协调发挥税收的经济效应和调节效应,让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成为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4.
郝晓婧 《财政科学》2022,(11):69-78
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做蛋糕”和“分蛋糕”两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不同。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税收是体现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制度安排,贯穿三个收入分配环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做大蛋糕”方面,税收应以减税降费为抓手,聚焦扩需求、促供给、稳预期,发挥经济助推器功能。在“分好蛋糕”方面,应发挥好税收调节功能,但也不宜过分夸大。下一步,应在完善税制的过程中统筹考虑税收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两个功能。  相似文献   

5.
优化直接税制度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直接税制度改革应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导向,从系统性视角厘清其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直接税能够通过影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影响共同富裕。尽管直接税在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收入调节作用正在发挥,但对标共同富裕目标,直接税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为充分发挥直接税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占比,筑牢分配链条,改革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完善慈善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税种在收入分配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绿色转型和农村生态宜居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赋能“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绿色金融通过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增值、均衡配置生态项目资源、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和乡村生态宜居质量,从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然而,绿色金融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区域间标准不统一、融资主体信用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具单一、城乡绿色治理协同效益偏低、绿色产业联农带农作用有限等现实挑战。为此,应积极构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产业体系、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监控体系、绿色金融区域协同管理体系以及生态价值经济补偿体系来有效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财政政策工具可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全流程,并在改善初次分配、调节再分配和促进第三次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但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要切实发挥税收、社会保险、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在构建橄榄型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中应该起到的积极作用,重点应围绕如何降低财政政策工具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力度、提升其再分配中应发挥的分配职能,并适当加强其第三次分配的引导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当前尤其应该关注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优化税制结构,提升自然人直接税占比,增强税收调控收入差距的力度;全面修订《社会保险法》,加快完善社保制度顶层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脱贫人口返贫威胁;完善税收制度,全方位营造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环境,提升第三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期望和奋斗目标,而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两者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缺少人才活力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后续亟需加快产业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多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以此来助力共同富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裕.本文进一步阐述了税收制度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剖析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在促进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税收制度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直接税体系不完善、"税收洼地"引发诸多避税风险、税收征管体制面临多重挑战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本文从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健全直接税体系,提高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规范地方税收优惠,维护财政收入分配秩序;提升税收征管水平,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四个维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契机。本文从数字经济为出发点,探寻其与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正以技术、金融、市场平台、政府服务等方面为传导点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成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不足、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数字人力资源不足等挑战。因此,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数字人才队伍,聚焦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稳健前行。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作为重要的地方金融机构,城商行与共同富裕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应当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绍兴银行从客户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保障层面四个层面着力,积极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振兴乡村产业、变革农村生产方式、推动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建设宜居乡村、完善乡村治理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结合温州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实践,应通过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市场和政府资源统筹利用和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更好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碳达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目标势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探讨碳达峰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数理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替换核心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相对稳健。资本深化是碳达峰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重要的渠道机制,企业通过资本深化以应对碳达峰压力,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检验表明,碳达峰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仅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对于充分理解碳达峰压力背景下企业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保障劳动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已实现9899万贫困人口绝对脱贫,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踏步迈进。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5G技术的广泛应用,“零工经济”通过算法更加高效地匹配供需,由此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了零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近几年疫情期间,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零工经济”异军突起,在稳定就业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零工经济”在释放增长潜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劳动保障不健全、议价能力较弱等问题。在提高收入(做大“蛋糕”)、收入分配(分好“蛋糕”)方面,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收入再分配理论,为“零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减少并最终消灭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研究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运用“分位数-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处于何种状态才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收入差距不被过度拉大。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可能会拉大群体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及行业收入差距,而对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较小;相比经济出现萧条或过度繁荣,处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经济增长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文章建议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相结合,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平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包含政府补助的扩展型CES生产函数模型,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倒U型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显著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政府补助低于临界值时,政府补助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当政府补助高于临界值时,情况则相反。机制分析表明,政府补助引致的融资约束改善和营业利润增加是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补助规模增大,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而过高的政府补助引发企业寻租成本上升等抑制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效应却随之增强,这是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倒U型影响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从微观角度阐释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理提供了模型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新时代深化现代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琳  董克用  张栋 《新金融》2023,(9):45-50+56
养老财富储备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养老财富来源渠道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公共养老财富储备方面,随着养老金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占比显著增加,成为老年人养老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私人养老财富储备方面,劳动收入和家庭转移性收入占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然是老年人养老财富的重要来源,同时财产性收入有所扩展,但占比仍十分有限。总体来看,目前中国老年人养老财富储备仍面临诸多挑战,高龄化、失能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等老龄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弱化劳动收入和家庭功能,而且养老金体系也不可避免受到牵连。未来应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参量改革双管齐下的方式完善中国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同时还应通过市场化改革推动私人养老财富储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伴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而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普惠金融作为提高经济平等和抵御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工具,理应成为赋能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通过创新性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方法测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水平及其演变规律,比较研究IFI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发现普惠金融赋能中间40%及底部50%群体的财富和收入效应不足以改变现实的贫富分化窘境。据此从供给侧创新、需求侧结构管理及监管格局构建等层面设计普惠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赋予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使命担当。探讨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考察,深入剖析了金融发展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适度、规范的金融发展有利于减轻不平等,但金融压抑和过度金融化都可能导致不平等加剧。而金融压抑与金融赶超(以及金融化)并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二者也成为当前分配不均的驱动因素。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于以下五点:一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避免过犹不及;二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三是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四是发展普惠金融,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增长红利;五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推进金融科技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