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种养体系,它有效地整合池塘养鱼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长势良好的生态共生效应。本文简要地介绍鱼菜共生系统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模式,综述鱼菜共生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以上海市某庄园为例,采取成本收益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鱼菜共生系统的经济可行性。最后,提出鱼菜共生系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鱼菜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以菜养水、水养鱼、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渔业模式,通过鱼-蔬菜-微生物协同共生关系将养殖水体鱼类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等转化成可被蔬菜吸收的营养盐类,能有效降低养殖废水的氨氮等物质。另外,系统的实施不受地理环境和特殊气候条件、鱼塘养殖规模等因素限制,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区快速发展。本文以漂浮式鱼菜共生系统为例,  相似文献   

3.
分析光伏农业产生的原因及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光伏农业共生要素、共生效率标准和共生系统。共生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为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共生模式可以是互惠、偏利或偏害,前两种共生模式可以为社会增加福利,偏害模式下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效率标准ea+ep>1,也能增加社会福利。共生环境包括农业所提供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光伏农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光伏农业共生系统由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两个共生要素通过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它的三个能量产生与传递的环节为: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和光伏电力应用于农业生产。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设计更多地实现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养鱼不污染环境,达到"零排放",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工业化养鱼的鱼菜共生系统则属于典型的生态循环经济,无废化生产模式,使养殖污水资源化,其经济效益超过传统养鱼,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可是,鱼菜共生不是单纯的鱼和菜的组合,还必须有微生物及其催化剂的参与,是横跨四个学科技术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生物多样性与科技多样性的集成,变数较多,尚待人们进一步实践、研究与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5.
煤炭企业生态发展是指煤炭企业不仅考虑自身的稳步发展,同时也追求企业与生态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平衡的一种发展模式。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是由资源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信息要素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包括煤炭资源生产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相互独立又交融共生,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支持和推动该系统的建设。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人类共生是社会共生的本质。其性质与生物共生大致相同,在社会共生的范围内,可以划分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模块。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共生的类型远比生物共生更加多元化,针对社会共生系统的组成,可以从共生的基本性质、共生资源的类型、共生收益分配、共生主体的意愿、共生关系的强弱程度等标准进行分类。共生在社会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类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将社会共生现象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将其当作一种普世价值观,可以基于此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角度。因此本文从社会共生视域出发,以河北省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稻—鸭—萍共作模式是由山华农业科技发展(兴化)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高效农业发展项目,是一种稻田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标准生产的栽培技术,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该模式从2005年10月落户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野陈村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地处荻垛镇  相似文献   

8.
<正>稻田生态种养指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利用稻田湿地环境适当开展水产养殖或水禽养殖,形成的共生互作、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稻田生态模式主要分为:稻蟹种养模式、稻鱼种养模式和稻鳅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对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互动关系的研究为提高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系统的指标进行评价;其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8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得分增减不一;2010-2017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模式皆为互惠共生型,其中,贵阳市的互动模式最为理想,接近对称型互惠共生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互动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盛夏,襄阳市襄州区"蛙之源"稻蛙种养基地,一派忙碌。稻蛙共生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稻田种养模式,绿色种田,生态养蛙,不施化肥不用农药,青蛙吃掉稻田害虫,蛙粪回田。据介绍,该稻蛙种养基地每亩可生产优质生态稻300kg,青蛙1500kg,产值达6万元。左图:农民整理围网。右图:农民清除杂草。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现向大家介绍一种鱼、虾、蟹、藕同池混合种养的生态种养高效模式,供在结构调整中参考。 一、生态种养的好处 一是藕池中有许多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以及许多浮游动物与各种水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发展鱼、虾、蟹养殖;二是鱼、虾、蟹、藕同池共生.可大大减少施肥和投饵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肥稻连作、鳖虾共生、立体种养、品质优良、粮食安全、收入万元"的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为我市独创。从近两年发展情况看,该模式具有"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高"(高产、高效)、"两优"(优秀文化、优质产品)等鲜明特色,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新模式,为让该模式在我市遍地开花,惠及更多农户,现对该模式发展情况浅析如下。一、发展现状"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  相似文献   

13.
<正>实践证明,要想养成"精品河蟹",优质蟹种是基础。利用稻田培育蟹种,能达到稻蟹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是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较佳模式。我们在渔业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蟹种培育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必须引起养殖户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它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对这一系统的调控作用,达到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池塘鱼菜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生存环境、营养需求和理化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一种新型的鱼、水、菜和谐共生复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生蔬菜扎根在养鱼水体中生长,吸收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废物(排泄物、剩余饲料、氨氮等)转化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正> 绿色渔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用途利用和转化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渔业为中心,农牧草林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建立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渔业生产的一个完整体系。生态渔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是在总结传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养殖技术的生产模式,是绿色渔业的一部分。绿色渔业是针对当前的生态危机进行综合研究和按照“整  相似文献   

17.
<正>一、生态养殖1.生态养殖的概念生态养殖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是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应用渔稻综合种养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湖北省孝感市水产局积极争取申报农业科技"五个一"水产《孝感市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试验示范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随着生态种养方式的盛行,全省各地刮起一股生态、高效、综合的稻田种养风。稻鳖、稻虾、稻鳅……多种稻渔生共模式在各地试验取得成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果明显。今年初,在全省农业生产工作上,涉农主管及业务部门、种植及水产专家多次提出,稻渔共生模式值得在全省种粮地区大范围推广。稻田里爬出甲鱼、龙虾,一地多收。  相似文献   

20.
<正>12月12日,记者从广西桂林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广西决定在全区示范推广桂林市创新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发展模式。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将在桂林市召开现场推进会,在全国推广该市经验。据了解,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新兴模式,通过水质测控、粪便收集、水体净化、恒温供氧、鱼菜共生和智慧渔业等功能模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用水、环保节能、绿色生产、风险控制的目标。与传统的池塘养殖对比,该模式具有养殖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病害可控、抗自然灾害、集约化工厂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