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产负债表调整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金融去杠杆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2014年,关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渐渐从“扩表”开始转入“缩表”,对中国经济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了解分析关联储资产负债表调整策略对当前中国金融去杠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回顾并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以金融去杠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表调整过程,以期对当前国内的金融去杠杆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10年,美联储超常规金融救助政策“退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美联储的政策“退出”将选择先“数量”(缩减流动性投放、降低存款机构超额准备金水平)、后“价格”(加息)的路径。目前尚处于论证和测试的阶段。由于超常规政策退出面临多种困难和障碍,美联储的“退出”将是谨慎、缓慢、渐进的,并将根据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我国应密切跟踪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做好宏观调控预案,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背景下美联储的危机政策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以往的危机干预经验,以美联储的次贷危机应对措施为重点,分析、归纳美联储危机政策操作的理念.在这次危机处理中,美联储秉持实用主义原则,在流动性工具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注资范围也大大扩展,同时多次大幅度降息,这些激进的、创新的举措是与当前美联储所面对的复杂的、严峻的局面相称的.这些创新大大丰富了央行应对危机的手段,提高了解决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联储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较大作用。然而,利率回归正常化后,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发达经济体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对此,我国应从货币政策、汇率形成机制、跨境资本监管、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降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美联储QE对采用不同货币政策框架、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管理制度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影响。“货币政策钉住货币供应量+宽松钉住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其货币政策应兼顾本国物价水平稳定,同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逆周期调节,避免出现实体经济紧缩而金融繁荣的现象。“货币政策钉住通货膨胀+浮动汇率+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应强化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节以应对金融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回顾未击中美联储实施的常规性及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及其特点,然后阐述了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的分析。最后,得出提高中央银行应对危机能力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在分析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如何增强我国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旨在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走出低谷以来,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个重要指标表现为:经济增长率持续高居于3-4%左右,失业率降到公4%左右,通货膨胀率降低到仅略高于1.5%的水平。美国经济的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起了重要作用。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适应美国经济的变化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美国广义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路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资产项退出路径来看,美联储的退出路径以流动性工具退出为主,证券持有工具反复调整为辅,并在QE3~QE4期间加速退出。从负债项退出路径来看,美联储以结构效应退出为主,增长效应依然以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大幅增长为主。这表明美联储正逐步压缩非传统资产的规模,其资产结构向更为传统的证券持有工具回归;同时,美联储负债中的主要调节工具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其规模变化在政策退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在QE2~4期间通过对汇率稳定性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调整控制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溢出效应,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带来的溢出效应,我国政府应继续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同时增大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美联储推出的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研究QE1、QE2对中美两国股市影响的差异及原因,预测了QE3实施期间上证综合指数可能出现温和上涨。  相似文献   

10.
央行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着围绕央行各项活动所的资金来源结构和资金使用配置情况,通过其发展变化可以透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手段、方式和调控力度的变化,将这些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相比对,对于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如何修正至关重要,因此构建合理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对于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金融运行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是各国政府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次贷危机以来,中美两国中央银行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应对。美联储创新了非常规的操作工具,货币政策的指向性更为准确;中国人民银行则以灵活运用常规的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为主。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政策的基本路径特点,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美国、欧洲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金融救助计划.除了备受瞩目的对金融机构注资,国有化和给存款人提供担保外,美联储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随着金融危机演变而不断变化和创新.美联储认为金融危机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减低金融市场对金融产品估值的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风险,作用比平时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2014,(7):111-115
美联储常用鹰鸽派区分其决策者的立场,耶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善变的鹰鸽两面派。耶伦任初将继承伯南克时期的高失业、低通货膨胀及超低利率,注定始于鸽派,市场也普遍认为她比伯南克更鸽派。同时,她也主张对双重目标给予同样权重,主张在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金融系统,为防止流动性紧缺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被迫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但起初效果并不明显,资产价值缩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的惜贷行为明显,实体经济压力很大。为解决实体经济流动性问题,美联储不得不代替金融部门承担了融资功能,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扩展货币政策的空间,拓展了中央银行调控经济危机的能力和方法,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扮演了"最终贷款人"的同时,承担了"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的角色。总之,美联储先后采取了几轮非常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5.
董芳雨 《经济师》2014,(1):209-210,212
2007年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体系改革的机遇,危机过后应如何使国内经济进行软着陆成为各国面临的问题。对比我国与美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能够总结出两国央行的政策导向以及金融危机后恢复的方法选择,这对我国进一步金融体系完善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实施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外国银行美元敞口风险累积与其短期融资市场期限的错配最终导致了美元流动性短缺的爆发,美联储重启了与其他央行的流动性互换。通过比较银行同业拆息利差、美元基准和外国央行的隔夜美元拍卖贷款利率这三个变量可以看到,互换的公布和操作均有助于减轻美元流动性压力。美联储流动性互换对我国央行建立健全货币互换工具使用功能和拓展货币互换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体系遭受重创,信贷活动萎缩,市场利率上升,实体经济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密集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本文对2007年以来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加以梳理,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2014,(8):107-110
<正>4月初,美联储首次对外公布了其政策分析所采用的宏观模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引起市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美联储此次的大胆举动,与近年来不断推动货币政策信息透明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美联储主席耶伦很早就开始强调信息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由20世纪早期的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创下的"从不解释、从不申辩"的央行行为模式已经成为历史。而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本身就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大规模资产购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进退中,这一点就变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艺静 《生产力研究》2011,(6):138-139,153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贵金属市场的影响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中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的实际调整部分,对国际贵金属市场价格走势并没有显著的重大影响。但是将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区分为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预期调整部分和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部分之后,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部分则对国际贵金属市场价格走势会产生显著重大影响,但是,美国联邦基金货币政策预期调整部分则对国际贵金属市场价格走势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后续研究者和国际贵金属市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