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郑鹏  吕雨婷 《海洋经济》2020,10(1):43-48
在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综合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等因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海洋 GDP核算实例研究,将资源损耗价值、环境污染损失、生态效益价值、社会牺牲成本纳入绿色海洋 GDP核算中。通过阐述绿色海洋 GDP核算的内涵和方法,分析绿色核算在海洋经济核算中实施的可行性,对前期绿色海洋 GDP核算指标进行修正,并提出开展绿色海洋 GDP核算的保障措施,力求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2.
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跃然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速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作为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现代金融业,能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重要的资金保障,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本文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为基础,剖析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市场、创新、资金及人才五个方面构建海洋领域绿色金融保障体系,促进绿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承玉  王芳  孙启峰  雒宁宁 《经济师》2022,(6):144-146+148
东营市将发展海洋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相关绿色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分析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支持的机制,结合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绿色金融对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支持过程中的待提升点,提出绿色金融助力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为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晗  许瑞恒 《海洋经济》2021,11(2):20-30
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绿色转型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经济绿色转型评价体系,研究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并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对2006-2016年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最终促进海洋经济绿色转型.此外还进一步进行了中...  相似文献   

5.
绿色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绿色核算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海洋资源消耗、海洋环境破坏的成本核算,对海洋生产总值进行修正获得的。确立了一套对海洋资源耗减成本、海洋环境污染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包括以土地价值补偿法为基础的海洋资源成本定价法、围填海面积的价值补偿法,以及海洋环境的虚拟治理成本法等,实现了绿色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绿...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及融合机理分析,运用改进的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测算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融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融合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水平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三地为首的北、东、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发展核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异明显。(2)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在融合协调度时序上不断增长;结合相对发展度对融合协调类型划分,呈现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梯次变化空间演变格局。(3)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绿色发展呈现长期、持续、波动、滞后的影响,但总体以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的作用为主,且两大海洋经济圈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人类面对新时期海洋生态危机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求解。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二者互为条件,协同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途径,建设海洋生态安全、打造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未来发展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相似文献   

8.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债券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涉海企业的绿色转型,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明晰绿色债券的重要价值,探索影响绿色债券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的因素,对于改善我国涉海企业融资难困境,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涉海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绿色债券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的行为要素,为绿色债券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被国家确立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省区,提出了“四个湖南”战略构想,其中把“绿色湖南”放在第一位。绿色文化建设是“绿色湖南”应有内涵之一。绿色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加强绿色教育和绿色宣传。  相似文献   

10.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采用2001—2016年沿海省市面板数据,测算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大幅波动后趋向平稳的状态,年均增长率为2.85%,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而非技术效率指数;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越过门槛之后,对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显著。在海洋经济同样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坚持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绿色消费已成为21世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妇女与消费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绿色消费的妇女道路构建研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要构建绿色消费的妇女道路,必须帮助妇女树立和加强绿色消费意识,倡导妇女选择绿色消费方式;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引导妇女选择绿色产品,营造绿色消费的社区环境,充分发挥妇女在绿色社区的作用;注意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的妇女道路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价、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建设海洋与海岸带空间信息平台等主要举措,并从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蓝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效果评估方法,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湾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出发,对企业绿色技术驱动绿色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阐明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从微观层面指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基本途径,即企业在生产方式上,要通过开发利用绿色技术,建造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生产等措施以实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技术运用上,要大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化技术,以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从宏观层面给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在宏观保障上,积极建构有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舆论、政策制度和市场体系,以保障企业绿色技术驱动绿色发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特征,产业共同体对绿色自然技术的绿色解码过程需要借助于环境社会技术的规制。理解环境社会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规制,有助于推动绿色自然技术在产业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与扩散、构建绿色自然技术的社会生态场域、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最终形成绿色产业共同体。从环境社会技术规划产业共同体的理据、路径、机理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与实践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结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在建筑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中的绿色建筑星级比例目标确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科学依据。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以绿色建筑空间布局为核心,使用地块潜力评价法对绿色建筑分布地块进行评价,通过“四因子”法对高星级潜力地块进行校验,建立绿色建筑星级比例测算体系,对GM新区绿色建筑比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地块潜力,可以科学合理地测算绿色建筑星级比例,为生态城区的建设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后可在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中进行推广,成为全国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借鉴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