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大多面临着区位低端锁定的风险,因而结合地方特色探索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模式意义深远。以河北省钢铁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充分利用河北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构建以内部价值链治理为主体、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政府支持为助力的"一体两翼"模式,不断提升地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实现价值链层级从低端向高端飞跃。  相似文献   

2.
近5年来,我国钢铁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但与美国等钢铁强国相比差距较大。本文首先对中、美钢铁产业集群进行比较,然后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方面说明造成差距的原因,提出加快我国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姜妮 《环境经济》2009,(7):16-20
今年1月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江苏省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也在6月浮出水面.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调整过程中,江苏沙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沙钢)将如何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4.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包括金属铁、 铬、 锰等的矿物采选业、 炼铁业、 炼钢业、 钢加工业、 铁合金冶炼业、 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 河北省的钢铁产业在中国的钢铁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产能规模来说, 河北省在全国遥遥领先但是河北钢铁企业数量众多, 有超过60家钢铁企业同时河北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并且产品结构中高附加值占比较少, 钢铁主业盈利能力远不如宝钢、 鞍钢等.  相似文献   

5.
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打造绿色健康的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是实现河北省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对从根本上转变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下沿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入手,在研究生态产业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增长效应实现的条件的基础上,对基于产业生态理论下的河北省沿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季永新,江苏沙钢集团公司董事局执行董事,沙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今年1月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江苏省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也在6月浮出水面。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3R原理,分析河北省钢铁产业再生资源利用的现状,并指出河北省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循环的三层次即企业内部循环、区域内循环和社会间循环入手,构建河北省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河北省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胜  郑瑞爽 《经济论坛》2010,(12):163-166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从目前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集群化已初见端倪,正有力地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效应与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及其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钢铁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钢铁大国不等于强国,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强国,并保持了20余年,技术与规模正是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本文使用2004-2009年中日钢铁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投入产出理论和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对两国钢铁企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快速进步但技术效率下降,可谓大而不强,日本钢铁企业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要快于中小型钢铁企业,规模与技术优势明显,呈现衰而不弱,因此,提高技术投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钢铁产业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这已为中国钢铁产业各界人士所认可。但同时要看到中国成为钢铁强国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的问题是中国要成为什么样的钢铁强国,政府、钢铁产业、钢铁企业作为钢铁强国的共同创建主体需要做什么,中国成为钢铁强国对中国钢铁产业、钢铁市场及钢铁企业意味着要努力去改变什么。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4亿元,比2011年的4132.1亿元增长66.1%。但是,产业分散,规模太小,产值只有江苏的15%。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对策主要有:发力三大主攻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合肥经济带、芜马铜、蚌滁三个经济带),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扶持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开发区路径,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以及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2.
张莹 《经济与管理》2011,25(12):75-78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辽宁省制造业各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在产业间出现融合扩散倾向背景下,辽宁省信息产业集群应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产业集群并构建国际化产业创新网络等,以推进其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首先对城市产业支撑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贵州省88个县区市的产业支撑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建强县大部分依托第二产业、小部分依托第三产业,大多数非建强县缺乏产业支撑。结合贵州省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贵州省经济强县和非经济强县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严把环境关,正确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高速路网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加强县区市竞争力评价,强化城市对标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城市产业带形成;加强地区间合作,实现产业集群跨区域的分工与协调;加快城市群的建立,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关注省际边界县,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等贵州省发展城市产业支撑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湘军”成功突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基于湖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湖南省文化产业的相关分析系数进行计算,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领先的地位,但是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都很弱。  相似文献   

15.
叶初初  冯邦彦 《经济前沿》2012,3(2):114-121
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而目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探讨很少有基于一省或一区的研究。文章结合广东2005-2009年14个行业的劳动报酬数据,用Pooled EGLS方法发掘提升广东省劳动收入份额的行业途径。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工资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有正向作用,行业垄断程度则起负向作用,而行业劳动密集程度对该份额的拉动作用存在行业差异性。要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广东应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降低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着重发展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省食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食品工业显在竞争力不强。根源于河北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提升河北省食品工业竞争力要着力于提高三大门类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获取竞争优势,为此,应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区位商和贸易比率理论,通过对安徽各产业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以现代农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主的食品轻纺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安徽的特色产业。安徽要大力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洋  刘毅 《经济地理》2006,26(1):50-54
以东北地区主要工业行业区位商、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体系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将区域产业体系划分出四个组群,即有较大优势的行业、有一定优势的行业、无明显优势的行业以及衰退行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体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提出主导产业培育框架、产业体系重构的构想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晓丽  祝亚雯 《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随着安徽省"文化强省、旅游大省"战略的提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共识。研究表明,目前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够等问题。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立足于安徽实际,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采取完善政府机制、建设示范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市场营销、重视人才培养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融合,实现安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运用EG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于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曲线拟合。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但倒"U"型曲线中临界点的位置与预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江苏省纺织产业在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的影响。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