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业进 《西部论丛》2009,(12):30-31
“国进民退”浪潮来势汹涌 2003年以来,在钢铁、煤炭、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一股国企业收购、并购鼋组的势头,到正在过去的2009年达到高潮。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就了持续至今的“国退民进”。王小鲁表示,  相似文献   

2.
罗晟 《民营视界》2009,(6):18-19
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了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表现出了担忧。  相似文献   

3.
金融海啸突如其来,全球一致行动,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复苏。在这一波全球浪潮中,中国在钢铁业、房地产业、山西煤矿,甚至航空业上的“国进民退”争议之声冀骤起。  相似文献   

4.
危险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点2009年经济大势,“国进民退”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航空、钢铁、房地产到煤炭等领域,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特别是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一季度,国资背景的企业几乎包办了所有高价土地,而山西私人煤矿集体“被国有化”更是将“国进民退”推向了高潮。人们不禁要问:如何解开缠绕在“国进民退”头顶的疑团,为那些“受伤”的民营企业开副药方?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金融海啸突如其来后,为刺激经济活力,避免衰退,全球各国一致行动,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复苏。也由此引发了国内2009年有关“国进民退”的一场大讨论和思想交锋。2010年1月16日,在《环球财经》以“中国模式3.0之国进民进”年会主题下,政、经、商、学界百名精英汇聚一堂,就“国进民进”展开探讨与辨析。会上主要嘉宾发言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首都经济》2009,(10):23-24
“不要太在乎现在的国进民退,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有时候是国退民进多一点,过一段又会表现为国进民退多一点”。不久前,万科董事长王石首次对房地产业“国进民退”发表其看法。今年5月以来,随着各路央企“地王”频频光顾,北京地产界“国进民退”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十余年来对北京投资贡献占据半壁江山的房地产业,民营企业一统江山的辉煌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相似文献   

7.
郭莉  毛欢喜 《首都经济》2009,(10):14-18
在举国殷切迎接新中国60周年华诞和应对经济下滑的氛围中,一种忧虑正在悄然滋生。在中央4万亿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光环下,这种声音并不十分悦耳,但却真实而耐人寻味。“国进民退”,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被频频提及的。在北京,随着820亿政府投资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打造“千亿企业集团”步子的加快和“国有地王”的频繁出现,“国进民退”相关的议题也在各界热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历史长河中不乏一幕幕插曲。而“国进民退”大辩论这段插曲,却让许多人感到郁闷。  相似文献   

9.
退出后     
随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业重组的传闻变成现实,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从原来的窃窃私语演变成大鸣大放,人们开始担心,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民营生产模式会不会遭遇退化,甚至消亡的命运。这些担心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优质民营企业的命运最终只能是被国字号收购的话,作为一个群体的经营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恐怕就不是大打折扣的问题了。所以,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试图帮助大家解开缠绕在国进民退头顶的疑团,为那些受伤的民营企业开副药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讯》2010,(5):35-36
近几年,国有资本进入竞争性行业的势头越来越猛。132家中央企业中已有80家进入房地产行业,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20%,“国企地王”引发房地产业“地震”;煤炭、钢铁、民航、乳品等行业的国企收购民企也在兴起。竞争性行业“国进民退”的国有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是,这一倾向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幕“国进民退”的大戏:不少大型国企,大举进军许多竞争性行业,如山西国有煤矿购并民营小煤矿,中粮入资蒙牛,中化收编民营化肥厂等。在出版领域,一些民间做得比较好的书商,也面临国企的收购或入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周刊》2010,(5):35-36
近几年,国有资本进入竞争性行业的势头越来越猛。132家中央企业中已有80家进入房地产行业,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20%,“国企地王”引发房地产业“地震”;煤炭、钢铁、民航、乳品等行业的国企收购民企也在兴起。竞争性行业“国进民退”的国有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是,这一倾向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3.
近期媒体不断报道“国进民退”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热议。“国进民退”是有歧义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案例,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斌 《新财经》2009,(12):90-94
进入2009年,“国进民退”几乎成了一股潮流,民营航空公司不是被收归国有,就是被国有航空公司挤对得没有了生存空间,落得破产的境地;山西煤炭业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不容商量,不许讨价还价,让“煤老板”焦头烂额;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钢铁业,在经历了全行业亏损的阵痛后,也在进行着行业整合。期间,也出了不少怪事:著名“铁本案”的主人公戴国芳在经历了四年的牢狱之灾后重获自由。就在戴国芳出狱前几天,巨亏的国企山钢集团收购了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尽管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百般反击,仍没有阻止让日钢被收购的命运;房地产业在经过了一段低迷后,2009年,楼市回暖,“地王”重现,大部分“天价”地块被“国”字头房企拿走;因国企三鹿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而名声扫地的蒙牛,却借着“国进民退”的潮流,以保护民族品牌的名义引进中粮,牛根生顺利退出。  相似文献   

15.
讨论或争论问题,首先耍确定一些前提。比如,谈“国进民退”,就要确定何谓进,何谓退;为何进,为何退。现在一些人为获得争论的道德高地,上来就说“国进民退”是“反对改革”,将导致“政治不民主”,以为用这种莫须有的大帽子就可以吓人、压人,这种态度实在是没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绕不开的坎     
《民营视界》2006,(2):1-1
最近,在翻阅几种经济类报刊时,接触了两个被提及最多的字眼,也可以说是现象:一是“国进民退”,一是“民企联合”。  相似文献   

17.
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铜”)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铜”)正式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此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有媒体惊呼“国进民退”,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一时间舆论哗然。而据《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解,山钢、日钢重组属于山东提升产业水平、打造蓝色经济的既定战略。山钢、日钢高层均否认了外界传言,强调重组奠定的是双赢格局,而非外界猜想的强势吞并。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新财经》2010,(2):70-70
2009年,最惹人争议的话题除了房地产,还有国进民退。有专家说,国进民退是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时期的普遍现象。但是,中国的国进民退一旦成为大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是否要毁于一旦?追求规模、追求集中度的做法是否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请专家来解答。  相似文献   

19.
范新磊 《魅力中国》2010,(26):55-55
此番国进民退热潮以产业振兴政策主导的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是国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获得空前支持的结果,由此颇受非议。本文侧重从基本理论出发,逐步分析和诠释时下“国进民退”的本质,驳斥鼓吹“逆市场化体制倒退”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成因与性质的系统辨析,阐明“国和民”未来的进退趋势。  相似文献   

20.
潘亮 《环球财经》2011,(6):40-45
“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货不藏己,力不为己”的大同理想存在着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延续,在这样一种理想下,某些舆论人为地将“国”与“民”分割、对立,制造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明显对立的、吸引人眼球的概念和范畴,从好里说,是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误读;从坏里说,不排除利益使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