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自然、社会、人为等因素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灾害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揭示了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原因并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探讨了灾害经济学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珂 《商场现代化》2012,(23):190-191
灾害摧毁着人们的家园,给受灾群体和受灾地区带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和精神苦痛。我国是一个各种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国家,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在灾害救助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伦理原则有:以人为本的原则、团结互助的原则、公平正义的原则和集体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进入了灾害的频发期,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北其灾害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分析湖北灾害经济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应对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信息监测处理机制,灾害重建机制等相关机制。我们认为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些机制,湖北省将在未来减少灾害的发生以及极大程度的减小灾害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安全,全球合作防灾救灾刻不容缓。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非政府组织是自然灾害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灾害管理的有力补充。非政府组织组织形式灵活,深入民众,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平台。非政府组织不受国家政治的限制,能广泛的参与国际灾害管理,为实现灾害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非政府组织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制环境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如果能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法制化管理、与政府的统一协调、为其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社会环境、广泛的参与国际合作等,将会提高非政府组织应对灾害的能力。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形式,建立全球合作的灾害管理体制,统一部署,合理安排,对实施国际防灾减灾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它直接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对十堰市典型的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指出当前十堰市雷电灾害防御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导致农村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及农村防雷的防护对策,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将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彭剑峰 《科技转让集锦》2013,(20):202-202,214
灾害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分支体系。提高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手段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灾害电影鉴评是《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梦幻般的演绎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灾害发生过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贴切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2008年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等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应对各种灾害并进行有效控制,尽量使损失最小化,避免灾害扩大化,是当前面临的难题。灾害应急物流问题成为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机制和建立方法以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8.
常引  刘勤燕 《品牌》2011,(5):154
为将气象灾害预报即使发送到农民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业一线生产,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笔者拟建立针对本省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将天气预报与灾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农业气象灾害;然后基于GIS平台展示灾害的分布,通过各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为农民服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灾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和灾害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不是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是一门边缘经济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以及怎样消费的问题,或者说是指各种生活要素在消费总体上所占有的份额或比重的问题.消费结构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在各种时代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