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由于法律对"确有错误"没有明确界定,人民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的随意性较大,再审案件逐年增多,检察机关处于被动应诉地位,法律监督形同虚设。检察机关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在公诉环节严格把握案件质量;建立科学的刑事再审工作机制,加强上下级检察院的联系和沟通,必须派员出席再审,对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要敢于抗诉;对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的随意性可建议全国人大制定启动再审听证制度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审判监督程序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时,依照法律监督职能,向法院作出对案件重新审理的一种诉讼请求。本质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表现形式是检察院向法院作出诉讼请求。目前,审判监督程序刑事抗诉面临内部抗诉标准模糊、外部法院存在案件请示制度的双重影响,以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事抗诉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以国家检察权制约审判权的机制之一,二审抗诉作为刑事抗诉的主要途径,对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落实有错必纠的原则,维护被告人、被害人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人民检察院二审抗诉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二审抗诉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蕴涵着两种深层冲突,即“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原则与生效裁判即判力之间的冲突,以及审判监督权的扩张与当事人诉权、处分权行使之间的冲突。再审制度改革应取消法院提起再审的作法,限制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5.
2007年。立法机关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最高院随后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修改决定涉及的再审程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其中包括规范再审程序性事项、细化再审事由等,意图缓解目前审判实践中存在的“申诉难”和“终审不终”等问题。但是,以审判监督和“纠错”为目标的再审程序,很难在保障当事人公正审判权和维持已生效裁判既判力之间获得合理的平衡。本文笔者正是以最高院关于审判监督程序的司法解释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对再审程序的完善和仍存在的不足.提出笔者关于再审程序构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刑事审判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认知活动,特别是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有错必究"成为我国刑事司法的指导思想。《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再审启动事由的设置过于粗糙,赋予了检察院和法院过于宽泛的权力,并且没有体现出人权保障和惩罚犯罪的利益权衡的理念。目前很多冤案得以平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院内部"正面力量"占了上风,而为了保证再审作为审判监督的方式在刑事司法中能稳定发挥其功能,则需要从基本原则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重新设计刑事再审的启动事由。  相似文献   

7.
刑事再审程序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对判决所形成的确定力我们应当尊重,但当这种判决的理由与实体真实不一致时,我们就得为维护正义而改变判决,因为判决的确定性必须以准确性为基础.再审程序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审程序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决定了刑事诉讼目的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而再审启动主体制度无疑是这一程序的开启性制度.笔者拟就中国再审程序启动主题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于再审案件,由下级法院再审后做出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是否能够抗诉、如何抗诉、人民法院是否能够受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此尚未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方法院的做法也各不相同.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中,对此项问题做出了批复,即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提出抗诉的,无论是同级人民法院再审,还是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凡做出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裁定后,原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再次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原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该解释我个人对此提出了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 90年代初由《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抗诉制度以来 ,民事 (经济 )抗诉案件逐年增多 ,但出于《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抗诉制度的规定过于“粗糙”,不易操作 ,以致实践中出现了抗诉难、抗诉权和审判权时有冲突的现象。适逢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改革之际 ,笔者试通过分析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90年代初由《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抗诉制度以来,民事(经济)抗诉案件逐年增多,但出于《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抗诉制度的规定过于“粗糙”,不易操作,以致实践中出现了抗诉难、抗诉权和审判权时有冲突的现象。适逢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改革之际,笔者试通过分析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迅速审判在近代司法有其重要的独立意义,其不仅可以迅速让犯罪人尽快获得惩罚,在犯罪预防上得到其应有的效果,而且是对于被告人基本人权的重要保障。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在被告人及时获得裁判方面的保障不很完备,接受迅速审判的权利一直未能成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核心,导致审判上的延迟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域外关于速审权相关制度及规定,了解速审权的具体内涵及其司法实践,对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务有借鉴作用,对加强对被告人权利保障,解决诉讼迟延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未对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上相互脱节,衔接不到位,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重新构建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争端解决方式,赋予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权,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13.
新民诉法对再审管辖作出了重要变革,规定凡是当事人中请再审的案件,一律由上一级法院管辖,这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院的工作格局,基层法院将花更大的精力从事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一审案件的审判质量,减少申诉案件的数量;各上级法院有必要充实审判力量,做好迎接更多再审案件的准备工作;另外,有必要从严限制一审案件,争取一审案件主要由基层、中级法院审判,相应提高中院、高院的审判标准,做到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4.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保障公司以及股东合法权益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制度。由于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诉讼利益与风险的显失均衡,以及股东"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和我国"厌诉"思想的束缚,致使股东缺乏提起代表诉讼的积极性。需要正确处理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利益与风险失衡问题、原告资格问题和原告股东处分权的问题,建立起股东诉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代农民消极诉讼观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极诉讼观在当代中国农民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既有传统诉讼文化的制约,又由农村社会现实状况决定,还受司法制度的缺陷影响。它的存在,妨碍农民自身权利的维护,损害司法权威,阻碍法律至上精神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挖掘传统诉讼文化的合理内核等途径,实现农民诉讼意识由消极诉讼观向健诉诉讼观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国诉讼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与日本具有相似的法律传统,日本刑事辩护制度的一些特色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辩护制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芬娟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Z1):222-224
该文探讨了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内涵、理念基础及其意义.指出作为该原则的一项重要例外,刑事再审程序既与之冲突,又有协调统一之处.并提出我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并相应地完善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8.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公众环境权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有损害就必救济,反观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环境行政违法的救济机制却不容乐观,致使公众环境权得不到及时、充分、有效的保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法理分析并对国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行政不作为诉讼受案范围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哪些权利能够获得司法救济。本文从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入手 ,探讨了行政不作为诉讼受案范围中的几个问题 ,并对行政不作为诉讼排除范围进行了分析。正确认识受案范围问题 ,将对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都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轻程序,重实体"的司法观念支配下,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申诉案件审查的具体程序制度,致使申诉案件审查陷入放任无序状态。申诉审查的结果,无论是决定再审,还是驳回申诉,实际上又都是对案件的实体处分。因此,探索和构建申诉审查案件的程序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围绕"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的现代司法理念,从分析我国申诉制度的特点、缺陷入手,提出了构建申诉审查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操作规范,以期通过合理的法律程序制度,摆脱当前困扰法院审查申诉案件无程序法可依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