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并利用2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双边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加入WTO后我国主要通过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并且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南北型"特点,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LVIIT)占绝对主导地位;市场规模、贸易结构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FDI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亟需调整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3.
崔凤军 《浙江经济》2011,(23):14-17
虽然相近的产业结构使得地区间的产业竞争激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产业内没有分工与合作,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不再是单个城市或省区的行为,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以若干大的城市群地区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作,发挥整体竞争优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配套最完善、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一、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专业化的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陈学军 《特区经济》2006,(12):154-15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中间产品的分工,许多行业部门之间的专业化转向产业内分工(intra一industryspecialization),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在跨国生产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衔接形成行业内、企业内的国际分工,因此我们认为从“价值链”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或许更合适,本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探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创意产业的贸易方式与分工格局:国际竞争力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专业化分工模式变动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部门分类来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设计、工艺品等贸易量大、创意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而创意含量较高的视听、音乐等创意产业部门国际竞争力很弱。对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方式的分析表明,我国创意产业中的设计类、出版物、新媒体等产业内贸易程度在降低,而工艺品、视听、音乐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上升。从国际分工的整体演进来看,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整体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7类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曦 《亚太经济》2006,(1):98-100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工业的升级换代和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战后以来,技术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尤其科学技术力量最强的美国兴起,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逐步把一些低层次的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区,使产业升级换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样就形成国际经济比较利益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过去的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分工,如日本工业、东南亚农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是以技术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10.
中原城市群作为承接东西部的枢纽地区,研究其内部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原城市群中三个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三市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计算区域分工系数、地方专业化指数初步测算三市之间的空间分工水平和各种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结果发现郑洛新三市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工还处于低层次阶段,产业结构趋同明显;郑州洛阳新乡的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专业化水平差距明显,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区位商和克鲁格曼专业化系数测算了目前浙中地区产业分工的现状,得出了如下结论:义乌市是目前浙中地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对浙中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起着主导作用,浙中地区其他城市应该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积极时接义乌经济。  相似文献   

13.
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上海汽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也正经历着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新趋势不但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也使产业升级具有了有别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内涵和实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地方产业升级内涵的探讨,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在当代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企业经营网络化和虚拟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活动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区、国家之间形成的OEM、ODM和OBM等三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而同时伴随着“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崛起和20世纪后期高科技产业集群区的成功,全球兴起了产业集群热。在全球价值链上,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个特定环节的优势,而不同环节的区域分工和优势以特定环节上产业集群形式表现出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上,而OEM—ODM—OBM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飞  肖珂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79-83
文章基于比较优势、产业分工等理论,借鉴欧、美、日发达保险市场及其公估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考虑我国保险业及保险公估业发展实际,论证了中国保险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要从产业政策上引导中国保险业实现生产要素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保险公估等机构,从而逐步实现保险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使中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培育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张晓青  张臻 《山东经济》2011,27(3):135-139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共中积极影响表现在中西部地区避免高碳锁定效应、建立碳交易市场及补偿机制和实施资源税改革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将带来新的区域竞争和区域合作;负面影响表现在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损失以及使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格局面临冲击等。为此,应采取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减轻或避免负面影响和更高的气候适应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数据统计显示,中日之间以产业问贸易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但分析表明,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这主要是由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造成的。我们应对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国际分工中,既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要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20.
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地方产业积聚的产生和发展,地方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生产工序网络各个环节在全球空间配置的区位方向.对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对商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出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说明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获取了动态利益.产业内贸易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资本积累,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产品内贸易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积累了技术条件,这为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供了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