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崇拜自然是在鄂伦春祖先生存的时代,由人、自然、社会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状态——生态存在,在鄂伦春先民思想意识中反映的结果。人是智慧型动物,必然要通过智慧来对一切客观事物做出反应。因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人类早期,自然崇拜作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便产生了。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的探究,认为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说明,自然崇拜作为狩猎文化的主要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相处乃至和谐的方式,是人应对自然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
高娃 《魅力中国》2014,(19):139-139
在哈尼族的自然崇拜里,对“竜林”的祭扣活动是每年哈尼族比较盛大的活动。对选择神树即“竜树”、对“竜树”的祭祀与对“竜林”的祭祀使得哈尼旋人民对奄林的保护上升到自然崇拜,对神树的信仰,从而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笔者在研读10篇论文后,就哈尼族对“祭竜林”的一个宗教仪式所上升到的宗教情怀。来谈哈尼族的宗教生态现,从而展望哈尼族生活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广西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具体性、多样性与民族性等特点的自然崇拜文化;阐述了广西各民族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并从形式上和本质上分析了自然崇拜的内在逻辑即体现着人们对可持续生存的价值追求。该文以此为基点,阐述了在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当代实践中,传统自然崇拜文化可转为对生态建设的文化支持,传统可持续生存观"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阐释《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其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章认为,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缓解人与自然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应坚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应注意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价值理想的感召引领作用。《福乐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只有经过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洗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8.
张祥刚 《魅力中国》2014,(27):78-78
宗教与生态伦理有着密切联系,宗教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已逐渐被认知与挖掘。黔东北土家族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体现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建设与美化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明显的生态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  相似文献   

11.
孙雷 《黑河学刊》2012,(11):28-29
作为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其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饱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及生存现状的关注,莱辛的几部经典作品,阐明莱辛的世界观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揭示其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也称可持续发展城市,其实质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曾经有过多种定义,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在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段连敖 《北方经济》2013,(13):32-35
一、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社会形态,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 人类社会历经被动接受自然的原始文明、和谐利用自然的游牧文明和对自然损害较小的农业文明,进入了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镇》2008,(8):4-7
建设"生态新城"是南海里水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其中,建设"生态新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建成后将实现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的和谐状态,最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里水镇提出了全面建设"南海东部的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生态新城"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建设"生态新城"是里水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里水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有利于落实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是文化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在这一系统中是主体,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性内容。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即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建设,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等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与人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民族和国家间的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乃是人类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我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