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评级业的收费模式和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娟 《中国金融》2006,(16):28-29
信用评级是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运用科学的评级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受评企业或债项的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级,并用信用等级加以反映。信用评级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对此我们可以从评级机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进行分析。信用评级机构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的评级方法、规范的评级程序以及合格的信用分析师,是其市场公信力逐步树立的基础。但就评级机构“意愿”来讲,有观点认为向被评级者收费这种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使得其“意愿”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或资信评估,是指专业评估机构利用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对评估对象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测定和综合评定,并出特定的符号,直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总体信用水平。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信用评级是国民经济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信用评估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开展信用评级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对信用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用评级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的。文章分析了在我国信用评级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评级需求仍比较被动的原因,并对目前信用评级的客观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为扩大评级需求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基于国际金融风险程度的不断加深,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信用评级的方法加强金融监管,产银行也开始注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极结构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开始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磁于银行信用评级(包括个体评级,支持评级和债务评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李鸿禧 《新金融》2020,(1):54-58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问题愈加严峻,信用评级对于违约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国际上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MSCI、德勤等)的信用评级思路方法进行综述并加以对比,涵盖了传统信用评级、市场隐含评级和大数据评级三个评级类型,从评级框架、评级要素、评级方法、难点等多维度进行论述,最后将三种类型的信用评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信用评级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书速递     
《现代商业银行》2013,(5):96-96
2011年8月S目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引起世界一片哗然,而后是日本、欧洲各国,下调信用级别的新闻接连不断。那么,为何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们采用的评级方法和机制是否合理?信用评级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国家和利益集团的秘密?若评级失公,谁来保护我们的信用?中国的企业为何在海外发债成本比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债成本耍高很多?《评级真相》一书从三大评级巨头对欧洲发难导致欧债危机步步升级开始,对信用评级、评级机构进行深入剖析,解释了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信用评级的中国和世界现状,揭露了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背后较量。在新一轮世界经济较量中,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如何发展,如何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巨头进行博弈,如何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进行联合,《评级真桕》一书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与评级产品应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评级产品应用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评级管理不统一、评级需求失衡、制度机制不协调等因素。应加快信用评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理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产品应用的政策扶持,提高信用评级市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莉 《海南金融》2002,(9):9-12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1年1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新框架,针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执行中表现出来的缺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与新协议的要求差距明显,突出表现在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两个方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系统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用评级标准的要点及国内外相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在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指导下,信用评级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征信管理局,陆续出台了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规章?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行业标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JR/T0030—2006),包括信用评级主体规范、信用评级业务规范、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等三方面的内容。这是继2006年3月国内第一部规范评级机构业务行为的部门规章《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又一管理信用评级业的重要件,是对“指导意见”的深化和细化,必将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里程碑意义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屈筱茜  朱合洪  颜凌 《征信》2011,(2):45-47
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主要分为银行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外部信用评级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公信力有待建立,相关立法必须明确.为推动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发展,应从制度上引导内外部评级相结合,建立健全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制度规范,加强对信用评级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孙章伟 《征信》2011,(1):54-57
目前,"主权信用封顶"规则已被"国家信用限额"规则取代.从实践上看,三大评级机构在计量经济研究范式基础上所研发的评级模型仍将一国经济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与美日欧的关系作为判断经济结构和经济前景的主要依据,具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色彩.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推行"国家信用限额"规...  相似文献   

12.
主权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各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主权债券的增多,主权信用评级从商业领域步入政治经济领域,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评级公司在对主权风险进行评级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道德风险、评级失误等,对主权评级过程、模型进行研究、修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标普公司主权评级模型进行了介绍,对主权评级模型提出建议,并对美国主权信用登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和交易主体及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评级业基础薄弱、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信用评级的结果缺乏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将对我国信用债券的评级质量进行探讨,分析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用评级是对客户偿还债能力和意愿的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综合评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信用评级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评级质量是评级机构的立身之本,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判断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建立健全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谇级间接一致性检验问题,从利差检验法着手,对853个信用债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并引入先验对比检验和趋势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信用等级对应的债券利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信用利差与信用等级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凸现,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面临的障碍是评级结果使用面局限、担保机构评级意愿不高、评级结果缺乏公信力等.应通过科学选择评级指标、提升信用评级报告公信力、促进信用评级报告的应用领域等方面着手,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美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标准以及信用评级影响力等多角度对中美国家信用评级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中美国家信用评级存在分歧并且都具有主观性,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寡头特征,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不久,尚待发展。中美国家信用评级的标准具有显著的不同,因此评级结果也有差异。从效果上讲,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国家信用评级结果变动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显著,且短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9.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20.
罗望 《西南金融》2006,(7):13-13
2006年6月9日,人行成都分行在蓉召开了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座谈会。人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分行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分行营业管理部有关领导、四川银监局、四川省银行业协会、四川省部分金融机构代表、四川省6个信用评级试点城市人行中心支行负责人及13家在川信用评级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人行成都分行张远国副行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四川借款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当前信用评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全面分析了当前信用评级机构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就贯彻落实《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