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劳动过程理论框架下对一家国有重型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入厂包工”——其运作方式、出现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劳动过程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下国企改革这两组结构性力量推动下,国有企业生产模式变迁的实践逻辑,并探索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将自身纳入以“灵活积累”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地方性实践.本文发现,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模式的变迁是在“跨国劳动过程下的生产重组”与“车间政治下的劳动力置换”两种逻辑的共同推动下进行的.如果说西方工业企业是通过“空间调整”的策略完成从“福特-凯恩斯主义”向灵活积累的转变,那么国有工业企业则是通过直接转变生产模式而将自身纳入了以灵活积累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3.
企业价值构成问题研究——兼论“广义价值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献根本忽略了广义价值转型和价值构成的研究。这是对“价值的广义特性问题”的一种理论漠视。在广义视阈中,由于价值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所以通过劳动演化——劳动本体对价值本体以及价值实体的“历史链接关系”,可以一般演绎乃至揭示广义价值构成和转型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广义价值生产进一步使价值隐藏结构得以历史显化。企业价值构成的演化性质也贴切表现了企业组织变迁的历史本质。企业价值构成的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可能在于:奠定现代经济理论的多种价值分析模式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联合生产系统中存在负的劳动价值的假说,由斯蒂德曼提出而被霍奇森所沿袭,该假说的提出是基于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的误解,因而是一个伪命题.霍奇森基于斯威齐的价值二重性分析建构的“新价值”范畴,混淆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霍奇森量的价值决定论根源于“斯密教条”,实质是庸俗的生产费用论与供求价值论的折衷.霍奇森试图把凯恩斯主义的货币论引入斯拉法体系,以使斯拉法体系货币化和动态化,但却忽视了“货币”、“资本”与作为实物量体系的斯拉法体系的不可兼容性.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本质上是简单再生产体系,不能揭示社会资本运动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总之,霍奇森企图以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超越并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构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苏联经济学界,出现了对“精神生产”的讨论。有一些经济学家,如格里亚泽尔、古列格昂和叶列万等,不仅提出了把“精神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且分析了“精神生产”的生产关系。他们的论点虽然目前还没有为所有的苏联经济学家所接受,但其影响却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7.
“自由派说,应该让工人和资本家自己去博弈。但中国的国情是,工人自由组织工会的空间很小,没有自由罢工的权利,他们的手脚被捆住了。所以,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的利益比较容易受到侵害。也正是这样,《劳动合同法》中才会有潜在的、倾向劳动者的一面。”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中国社科院、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黄芡培的“周期率”描述了一种历史现象,却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黄炎培的“周期率”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是相同的。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国古代的邹衍、孟子和董仲舒都持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这种社会历史观在中国思想史有深刻的影响。黄炎培的“周期率”终有其历史局限性,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知本家”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知本家”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是掌握丰富知识并且拥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他们能够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生产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动力在于知识劳动,知识要素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渗透,产生人类劳动的放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量为前提的。在知识形态中,知识是经济系统的核心,知识劳动是经济振兴的巨大杠杆。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知识以及发明创造,对…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房屋建筑实现工厂化、产业化生产,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要实现房屋建筑工厂化、产业化生产的健康发展,首先应由政府牵头,合理布局、宏观指导,使建筑企业实现转型,逐步建立以现代工厂化生产为基础,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部品、构件供应为中心的房屋建筑工厂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哈特和奈格里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提出了非物质劳动概念,并认为在非物质劳动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做出修正,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本文通过批判性地分析他们的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以"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模糊"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读,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商品价值量"是抽象意义的"计量",是对本质的规定,而非具体意义的"计量",它由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社会过程客观决定,不能以具体意义的"劳动时间难以测量"来否定价值的质的规定;(2)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服务于哈特和奈格里主体政治的理论建构思路,他们对价值的解读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这种价值与其说是商品价值,不如说是政治价值;(3)哈特和奈格里的理论建构方法,早已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唯心主义。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仍应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ethnic status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to test Grossbard-Shechtman's marriage market theory. Perceived racial and ethnic group status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attribute in marriage market exchange that combines marriage and working outside the home. Caucasian women, who have a higher perceived ethnic status, tend not to work when they marry men of a lower perceived ethnic status, while the opposite is found of women who have a lower perceived group status and who marry into a higher-status group. This is especially of women with low education, while highly educated women are less affected by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at marriage as related to ethnic status of the couple. Ethnic groups that have a recent immigration history also have a different pattern of intermarriage and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多层次递进式的,经过多次甄别筛选,将劳动力纳入高低不同的生产力群体;教育也是多方向发散式的,当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会接受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掌握不同的生产技能。这样,教育甄别筛选出高生产力者,并使其具有不同的生产技能,确定了劳动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在求职序列中的排位,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最初定位点,实现了对劳动力的初步配置。本文在研究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对劳动力的甄别配置模型,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甄别配置功能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may figure importantly into shifts in preferences and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We explore the 1970s emergence of the “working woman” – a woman who worked outside the home and regarded work as central to her identity. Women's magazines were especially involved in working out the “working woman” image, stressing how products could be used to attain her readily-identifiable appearance and efficient, pleasant home life. As such, they played into a shift in social valuation of female identities – away from those centered on traditional feminine pursuits, towards those centered on intensified labor-force involvement, consumerism, and commodified private life.  相似文献   

16.
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承受与人口过度集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7.
瞿忠琼  欧名豪  厉伟 《经济地理》2007,27(5):730-732,746
产业国际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产业国际间转移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规律。然而,自从中国日益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之后,由于中国劳动力二元结构特征的存在使得这一从中国向产业低梯度国家的产业国际转移进程受到了很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各种措施与原有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低梯度国家处理好政治经济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分析了劳动力二元结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障碍,即发生在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阻断现象,据此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应注意的战略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智能制造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嵌套的CES生产函数来构建含有智能制造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框架,刻画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通过构造智能制造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替代弹性决定了智能制造-劳动扩展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方向。根据“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发现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替代弹性为互补关系,使得智能制造-劳动扩展型技术最终偏向于智能制造,从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此外,智能制造发展提高了平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但要素之间的互补关系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与智能制造产生超额需求,提高了资本和智能制造所得,限制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因此,应完善收入保障机制,如降低劳动所得税收,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劳动者的福利保障,同时也要加强对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得与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匹配,进而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在对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调研中发现,旅游业可以有效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走"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道路,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Denmark’s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An Instrumental Evalu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tax and a specially organized commission proposed by John R. Commons. Commons made his proposal because high tariffs were not benefiting workers.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his proposal also applies to a current problem - the failure of trade agreements to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s. The paper bases its argument on data, standard economic reasoning, and Commons’ approach in “constructive research” to wage transactions, public purpose, limiting factors, and power imbalanc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Commons’ proposal could improve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labor law and that it could ameliorate power imbalances created by laws that give corporations and trade associations a bargaining advantage over n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It concludes that economic discourse could benefit from consideration of the belief behind Commons’ proposal - that costs of production passed on to consumers should include the cost of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