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科技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劳动的性质、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科技劳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确定“总体工人”和“总体劳动”的范围,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谈到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认识与具体运用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来研究解决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是一件很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价值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必须准确把握价值和劳动,才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贡献。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了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并且其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杜健纯 《全国商情》2009,(24):132-132,136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分析与认识,不仅是从抽象的理论规定性本身去认识,关键的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去考察。生产劳动这个理论范畴同样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不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指导认识现实社会中不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还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有着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从执政为民,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继承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并创造性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扩展到所有产业的劳动、全球范围的劳动、有效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合法、诚实的劳动。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标准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劳动、社会主义各阶层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阶级的先进性、政党的先进性、个人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的对象不是消费资料而是价值,决定价值分配量的差别既有劳动差别,又有生产要素差距,人们智力、技能的差别决定企业内按劳分配的差别无上限。  相似文献   

7.
本概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丰富劳动创造价值内涵和外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一个人的内在自由,是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所有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的实现在于共产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在于从政治上废除资本主义国家和从经济上废除私有制,这两者的实现又都有赖于对异化劳动进行积极的扬弃。  相似文献   

9.
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号召经济理论工作者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现阶段应把教育、科技、管理和服务等一切必要的间接劳动都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必须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不能随意扩大;二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不能相提并论;三是科学技术不能等同于科技劳动;四是价值和效用是两个不同范畴;五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没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争论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和逻辑一致性受到了质疑,相应的辩护意见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正确的研究方法的表述和<资本论>的论证结构为这种辩护提供了支持.但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亲身实践的并非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依据前一种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整体逻辑一致性是劳动价值论取舍的标准;依据后一种研究方法,实践才是真正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国内关于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和谐社会劳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甘肃2001年至2006年的相关数据从职工工资增长状况、劳动者就业状况、培训机构发展状况、工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状况和劳动争议状况六个方面进行评价,认为甘肃在提高就业率、缩小各行业职工工资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劳动争议发生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根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深入分析了劳动力价值补偿具有层次性、商品的理论价格三阶变形、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存在"磨擦"力等问题,从而决定了上一社会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在社会再生产循环层次的实现程度,界定了企业家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在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城镇化及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城镇中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但目前却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反映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从而带来了诸如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建立城乡统一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与监督等方面着手,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社会保障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劳动理论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前提和重点就是创新劳动理论。只有根据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劳动的新变化及其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深刻认识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意义,也才能找到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想切入点,形成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是存量大、素质低、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包括向外转移和就地转移等。为此,应以长远的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寻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不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追求和心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订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中所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应予以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保障政策的逆向选择、保障的灵活性和公平性等问题却在劳务派遣领域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应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树立灵活、弹性的保障理念,从法规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和构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方面着手,以期实现社会保障问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