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中央部门“三公消费”账单公开今年终于破题,但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高额的“三公消费”令公众咋舌。本文从公共契约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三公消费”公开度“三公消费”控制的理论背蒂,及目前我国“三公消费”存在的公开流于形式、公开与问贵脱轨等问题,从制度设计、信息充分公开和外部监督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政府财务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佩君 《中国外资》2013,(6):188-188
"三公"消费指的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政府部门的各种铺张浪费甚至腐败问题,当前社会对"三公"消费产生的问题极为不满,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三公"消费的公开工作,中央部门基本实现了"三公"消费的公开,但省、市政府部门则很少公布。同时,当前三公消费公开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考察了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探讨了完善和推进我国"三公"消费公开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分析,所谓的三公经费主要涉及到了出国(境)费、车辆购置与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在近几年反腐倡廉的战略发展中,三公经费备受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政府已充分利用"三公"的信息公开与控制监督,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浪费和腐败行为。"三公"经费的控制和监督效率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政府职能效率和社会形象密切相关。然而,"三公"经费存在诸多问题,各界对"三公"经费治理充满期待。本文主要论述了"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长期以来,因为"三公"经费的滥用和不透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的不良"三公"消费行为,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如何强化"三公"经费管理,从根源上斩断不良作风的"资金链",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话题。从2011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首次公开,拉开了  相似文献   

5.
耿成兴 《会计师》2013,(16):3-5
当前国家狠抓"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和控制监管,奢糜浪费和腐败违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三公"经费具体控制和监管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科目不完善、内容不清晰、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做好"三公"经费控制与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耿成兴 《会计师》2013,(8X):3-5
当前国家狠抓"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和控制监管,奢糜浪费和腐败违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三公"经费具体控制和监管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科目不完善、内容不清晰、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做好"三公"经费控制与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公消费”治理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消费经费支出,科技部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今年两会上传递出信息:中央预算部门将率先晒三公消费账单,让公众有了新期待。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公消费零增长,到中央财政三公消费支出将公开,反映出政府部门对公众关切问题的及时回应和治理三公消费的决心。本期财经热点特对三公消费治理进  相似文献   

8.
“三公”消费指的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政府部门的各种铺张浪费甚至腐败问题,当前社会对“三公”消费产生的问题极为不满,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三公”消费的公开工作,中央部门基本实现了“三公”消费的公开,但省、市政府部门则很少公布.同时,当前三公消费公开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考察了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探讨了完善和推进我国“三公”消费公开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吕玲 《会计师》2012,(18):52-53
<正>"三公经费"主要指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数据。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省级政府部门在两年之内必须全面的公开"三公经费"。自2012年10月1日起,县级以上政府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应当包括"三公经费"这一子模块,并定期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从政府不断下发的文件和指示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  相似文献   

10.
从已公布的中央部委和地方三公经费来看,有这样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三公经费总体偏高;二是多数部门公开的数据缺乏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从政府履职和运转角度来说,一定的三公支出是需要的。但目前的三公消费,很多与政府的履职和服务并没有多少关系,只是纯粹用于政府部门自身的非生产性消费。为此,须有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  相似文献   

11.
陈颖 《财会学习》2023,(1):140-142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承担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三公经费”能够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履行职能,然而也有可能在使用中出现铺张浪费、违规使用的现象,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管。本文阐述了“三公经费”的内涵,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加强对“三公经费”管理的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妥善管理"三公"经费是处理好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后续运行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通过明晰"三公"经费具体内容和内涵,切实了解"三公"经费管理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公开预决算接受监督、严格管理公务卡消费制度以及慎重选择供应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会计师》2014,(24)
近年来,公共财政预算公开已经成为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三公经费"的公开备受社会关注,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探讨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会计核算、财务信息化等方面精细化管理工作,控制高校"三公经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三公"经费问题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加大了"三公"经费的透明度,并引入了民主监督。新时期,"三公"经费的公开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这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不断改进公开的技术措施,并在财政预算、职务消费等深层次的体制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关予馨 《中国财政》2012,(21):60-61
随着新华社、南水北调办和中国地震局7月中旬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部门决算,备受关注的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正式拉开大幕,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三公"经费是指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是纳入各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经费。近两年"三公"经费公开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千呼万唤、不肯露面到  相似文献   

16.
"三公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问题是公众关注和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备受诟病和质疑。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解决"三公经费"的使用缺陷和存在问题是亟待落实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从内控制度、内控执行、内控监督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公经费”是现在社会热点,如何控制“三公经费”也是学校经费使用中的注重点,通过学校经费预算、项目管理、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公开制度的实施来控制“三公经费”.  相似文献   

18.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是政府预算中的一种行政性支出,是否公开关系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开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形象。遵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中央政府2013年公开了2012年"三公"经费的总额,此后各  相似文献   

19.
关注     
《财政监督》2012,(13):77-79
国务院确定今年政务公开重点国务院常要求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继续规范和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快公开步伐,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提高公开的质量和实效。今年要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一是推进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并推进公开部门预决算。二  相似文献   

20.
《财政监督》2011,(15):70-71
"三公"经费公开,成败在于细节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时要求地方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