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崔惠  禹忠兴 《价值工程》2013,(27):110-111
本文着重从四合院的传统空间格局着手,并结合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的空间模式,探讨当前这种传统民居空间格局的价值传承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上北京内外城居民阶层构成不同,导致二城的四合院在布局和外观上存在着差异.外城四合院房屋布局紧凑主要是由清末民初下层社会民众的流动造成的.除居民社会阶层的因素外,城市格局也影响着胡同的走向及胡同的密度,进而对四合院的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合院流拍出现尴尬10月14日上午,准备了三个多月的首次大规模四合院拍卖会在北京举行。17套四合院全部流拍的结果,既出乎主办方的意料,也出乎大部分出席者的意料。参加拍卖的17套四合院分布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和宣武区。最小的四合院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面积最大的占地1365平方米,起拍价格从100多万直至4000多万。最贵的一套位于西城区平安里附近,起拍价为4095万元;最便宜的在海淀区,起拍价为180万元。四五十位竞买人中,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士占到了一成多。首先登场的是一套位于香山脚下的四合院,占地1067平方米,起拍价为1250万元。…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国房地产广告业正处于从成熟向升华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广告中的化要素逐渐增加。本以2003年北京春季平面房展会上收集的98个楼盘广告为基础数据,分析广告化要素的构成以及它们与北京城区化空间格局的整合关系,并分析城市化格局对房地产隐性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慕云舒 《价值工程》2012,31(3):51-53
四合院反映着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民居建筑的特性,本文从四合院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空间构成特性等相关研究,对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进行考察与归纳分析,对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深厚久远的历史底蕴地道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坐北朝南,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为倒座,大门设在院子东南角的“巽”位。此外,还有门墩、影壁、垂花门等辅助建筑。四合院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方式,成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北京建都于元代,大规模城市建设也是  相似文献   

7.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的代表,同时也蕴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四合院的文化价值以及对四合院与中华文化互相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卢晔  刘娜  王泽奇  杨之洲 《价值工程》2014,(35):130-131
文章基于人们对传统住宅形式的继承以及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通过对紫禁城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比较,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其相同点。  相似文献   

9.
既然世界各地总有人想到老北京四合院里做一个正宗的中国梦,那四合院酒店的价值就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变迁是北京市社会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转变的根本动力;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家庭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是北京社会空间分化的直接动力;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是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优化社会空间格局,基础是遏制收入代际流动,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核心是城市规划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空间的均等化分布;关键是大力推进创新性城市建设,逐步消解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趋势,最终促进社会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孟银娥 《价值工程》2010,29(4):184-184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发展和建设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功能扩展的必然需要,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北京城市形象,确立北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从职能类别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旧城的功能区建设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士正 《城市问题》2007,(11):29-34
简要回顾了建国后北京旧城城市功能的演变和功能区建设的沿革.通过建立评价体系,从"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功能区建设对旧城整体风貌保护的影响"两大方面和六个影响因素出发,对1990年代以来旧城15个建成、在建和规划的功能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城区展览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将展览馆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分为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1970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认为北京城区展览馆空间分布呈现总体集中和局部分散的特征,并分别从城区之间的差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为界的南北差异以及交通环线的角度,指出北京展览馆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北京展览馆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内外空间结构双重调整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性质。竞争尚未成为城市关系、区域关系中的主要方面。由此决定了城市的理性选择应是有机结合的内外空间结构双重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